• 字體:

從長城抗戰看中日兵力
( 2010-11-05 )



      長城抗戰是指1933年1月至5月,國軍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
      1932年2月,日軍侵佔東北三省後,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繫,擴大並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日軍第6師、第8師、混成第14旅、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余人,計劃攻佔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佔冀東。國民政府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余萬人,欲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
      戰役從1933年1月開始。到4月下旬,國軍收復灤東。日本關東軍以此係國軍“挑戰”為借口,武藤於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
      熱河日軍西進的速度很快,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國軍第29軍、第32軍、第53軍、第67軍等部節節後撤。
      5月19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佔領密雲,繼而佔領了冀東各縣市。
      國軍戰敗,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
      5月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與日軍和談,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的事實,並把冀東置於日偽勢力範圍之內。長城抗戰歷時80多天,國軍投入20余萬人,與4萬余日軍作戰,結果傷亡36000多人,日軍公布的死傷數字為2400人。
      中日兵力對比是6:1,但傷亡對比卻成倍數增加,為15:1。
      早在此戰之前,中國國民政府就做過日中總體戰力比較,計算日本與中國一旦爆發戰爭,中國能頂多長時間?為了保險,還秘密請來英國、德國和美國的軍事專家計算過,結果除德國人算出了國軍大概能支持6個月外,其他結果都是中國2至3個月就會失去抵抗能力。中日戰力比較的資料後來透露出來,基本上是科學、可信的。
      依照當時的實情進行計算,國軍的1個標準師為9000人,各種槍械3800多支,國軍正規軍的戰鬥力是按33制編組計算,1個師3個步兵團、1個炮兵營,3個步兵團共9個步兵營,27個步兵連,共2673個步兵,1個炮營為75mm山炮12門,這2673名步兵與12門山炮就是國軍1個師的主體戰鬥力。
      而日軍一個師團的總兵力為22000人,步兵為2個旅團,合計4個聯隊,16個大隊,64個中隊,256個小隊,1024個分隊,步兵數量達11264名。炮兵方面,日軍為1個炮兵聯隊有48門150~75mm榴彈炮或野山炮。
      此外,日軍的師團還有騎兵單位,這騎兵聯隊實際是快速裝甲偵察搜索部隊,以24輛坦克或裝甲車為基礎,另有騎兵或乘車步兵2個中隊,而國軍的正規師卻無這樣的單位。
      在武器性能方面,國軍的步槍準確射程為200米,日軍步槍準確射程400米;國軍的狙擊手除了極少數擁有專業狙擊槍可以準確射擊600米距離的目標外,其他狙擊手都是用普通步槍,而日軍的普通射手就能準確射擊300米距離左右的目標。
      此外,日軍在擲彈筒與輕機槍的密度上超過國軍1倍。武器效能方面實際相差4倍。
      日軍的步兵普遍受過4年的軍事訓練。總而言之,1個日軍具備4個國軍的殺傷力。
      按藍徹斯特方程計算,如果在平原地區,國軍1個師對日軍1個師團進行野戰,雙方的殺傷比為1:50。進行山地防禦作戰時,則為1:18。
      以長城抗戰為例,國軍與日軍的傷亡對比為15:1,便足以說明問題了。文:王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