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狹窄空間群租 窮人的辛酸
( 2010-11-05 )



中國房價狂漲、優惠難尋,令普通消費者“望房生畏”。 新華社

      既為節約成本,又為工作便利,部分無力購房的年輕白領和高校畢業生,選擇了上海市中心和黃金地段“廉價租房”——群租。媒體調查指出,群租現象目前在上海市中心社區越演越烈,專門操作群租房業務的仲介自稱“獨立經紀人”,一些房源掛出3天不到就被摘走。在上海市部分黃金地段,一個主臥衛生間分割出來的隔間,甚至可以租到2000元左右的高價。
      群租房“打”而不死,仍舊以超乎想像的頑強生命力屹立城市之中,足以表明,無論是替群租者安全想的那番好意勸解,還是借助各個部門統一出動的“鐵腕”式清理,均不可能令這種群體式“蝸居”狀態消失。按照近年來媒體的調查描述,與其指責群租房東太過奸詐,倒不如靜心審視租房群體那飽蘸的辛酸。試想,如果條件夠好,誰願意擠在那狹窄的空間裏呢?
      就現階段而言,群租房對象主要有兩類群體:一種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同那些可以通過“比爹”途徑,優中選優就業的“官二代”、“富二代”相比,他們中的很多人既無社會資源可用,也無可觀的家庭積累可供“試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千方百計克服一切困難站住腳根,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另一種則是低收入群體,尤其是廣大進城的農民工。農民工是城市低薪崗位的“頂樑柱”,這決定他們必須在極其有限的收入裏量入為出,甚至“斤斤計較”,才有可能不致一年到頭竹籃打水一場空。相較於群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許多城市那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曾是群租者的“伊甸園”。然而,隨各地借助房市調控政策之機,為穩定房價,通過“挖潛”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城市在變得光鮮的同時,弱勢群體傳統的廉價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遭到大幅擠壓,生存成本又怎能不隨之大漲?考慮到住房的高“空置率”,租房難不太可能是因為資源匱乏,而在於價格高昂。
      今年6月份,住建部等七部門下文規定,外來務工者可住公租房,這似乎給弱勢群體帶來了一些福音。不過,考慮到保障房建設的步履蹣跚,先期覆蓋範疇的局限性,尤其是大量城市居民住房問題的緊迫性,在城鄉“二元”戶籍的傳統思維下,非當地居民的弱勢群體,根本就不可能捷足先登。即使現實中確有城市給外來務工者以公租房,但數量極為有限,形式也遠大於實質。實際上,公租房還面臨申請條件苛刻,租金價格過高等現實問題急待破解。如廣州公租房“最低也要市場租金的40%%,不少有資格申請的家庭都喊貴”。
      如果現實門檻遠高於弱勢群體的承受能力,他們所能做的,便只能是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裏,努力搜尋那一席僅僅能夠躺臥的群租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