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SAT1考分的真正內涵何在
( 2010-10-29 )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申請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最緊張的季節。考生和家長們都在全力以赴地準備申請資料,但其中總有部分同學深深陷入SAT1考分的迷境,有了2100分的成績,還非要再去考,有的已拿到2200分,仍覺得不夠高,非要趕在申請截止日之前再試著向2300分衝擊。
      SAT1考分在名校的錄取中到底起多大作用?這個話題在過往的篇幅中曾談論過多次。
      這一期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再討論一下,為這些同學指點迷津。
      SAT1考分在美國名校錄取評估過程中,作為眾多因素中的一項,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實上,它既不是錄取的保證因素(Deal Maker),也不是錄取的否定因素(Deal Breaker)。幾乎所有的常春藤盟校和美國其他名校都沒有在錄取或拒絕之間設置單一分數線,只是在每年錄取新生的統計資料中,公布範圍很寬的分數區間。
      SAT1高分肯定比低分要好,可即使是滿分2400也不能擔保一定進常春藤盟校。反倒在許多情形下,SAT1考分低點,卻因為其他方面的優秀和獨特做補償(Offset),如家庭或居住社區的不佳條件,或是在學生社團裏展示出的才華,以及工作經歷上的成就,都會對最終錄取決定起到關鍵作用。
      對于SAT1考分的作用,名校錄取官員們常常毫不隱諱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與這些名校錄取人數相比,在每年全球成千上萬的申請人當中,能拿2200到2300分的學生有很多,也就是說論考分大部分考生與其他申請人旗鼓相當,那麼這個因素最不大可能成為錄取的決定因素(Deciding Factor)。
      名校將SAT1考分定義為反映考生進入大學後學術成功的最粗略預估值,而且隨時間的推移,這個預估值通常會下降。因此說SAT1考分無法清晰說明學生學術方面的抱負或推動力(Fire in the belly),而這恰恰又是教授們最感興趣的。
      SAT1 考分內涵的另一個不確定性在于,名校們無法得知該考生的學術經歷對考分的影響,也就是說花多大氣力拿到的這個考分。僅僅是依靠正常學校的學習取得的,還是額外靠強化補習獲得的。即便是後者也有很大不同:是花半年時間取得的,還是靠家教費時三、五年“陪”出來的。這當中隱含的價值相去甚遠。這就是為什么常春藤盟校在評估考生學術能力時,除了SAT1分數外,更有興趣從所在中學校方那裏得知該同學在年級的成績排名,所選課程難度等,通過這些訊息來評判出學生未來學術成功的長期預測值(Long Term Predictor)。
      從上述討論來看,已經取得2100分以上成績并已進入申請報考階段的同學們,應該認真思考是否有必要再參加十一或十二月份的考試,多拿80到100分,并把更應該關注的書寫命題文章和與輔導員及任課老師協商推薦信的大事淡化,這樣做從報考策略上來講是得不償失的。
      其次還需要看現有分數來決定是否值得在短時間內補習再考,特別是像SAT1 閱讀一項,如果已考550分,短期突擊到630是可能的,但如果是從630分到710分卻是相當難的。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若用SAT1考分做參考尺度來選擇申請學校,可以用學校公布的往年新生中間50%分數區間做大概依據。假如該校閱讀和數學分數在650 ~ 750 之間,而本人分數在此範圍內,那麼SAT1 考分對錄取的作用將是不確定的(Neutral);若分數高于此區間,SAT1分數對錄取一定起到優勢作用(Advantage),相反若分數低于區間值,自己的SAT1 考分一定起到劣勢作用(Disadvantage)。
      下一期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