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國炒房客賣房套現 轉戰股市
( 2010-10-29 )



在外界看來,大量資金從樓市撤退轉向股市,也間接刺激了近期這一輪股市反彈。圖為股民在杭州一家證券營業所內查詢自選股行情。新華社

      在中國樓市正經歷又一輪嚴厲調控的時候,樓市與股市之間正在搭建一條熱錢湧動的通道,部分炒房資金正在“棄房入股”,有成都炒房客賣房套現三百萬直撲股市,而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業內人士稱,只要房價調控不停,從房地產市場擠壓出來的熱錢必將繼續在股市尋找機會。

      雖然“棄房入股”的人數目前還無法統計,但有調查發現,炒房者轉戰股市絕非個案。特別是隨A股階段性行情的進一步確立,有不少混跡在樓市的資金,開始考慮轉戰日漸活躍的股市了。成都商人劉明(化名)就從一位炒房者瞬間變身為A股十一假期後上漲行情的參與者。成都市區中心的某證券公司經紀人小石近日說:“我有一位客人,中秋節前變賣了三套房子,所得三百萬資金在十一前夕全部殺入股市。”十一假期後的短短幾天時間裏,小石的這位客戶——劉明就賺了好幾十萬,據瞭解,其資產至少超過五千萬。
      他目前的資產主要集中在家具和樓市。雖然已擁有十多年股齡,但劉明多年來的投資精力主要放在房地產市場,用他的話說,股市只是一個階段性“換手”的避風港。
      他最近一次股市“狙擊戰”,就數十一假期前的準確介入。他表示,房市的“金九銀十”是變現的好時機,他將變現的三百萬資金毫不猶豫地投入股市。在劉明看來,股市、樓市之間的投資臨界點可能再次到來,一邊見頂,另一邊可能是見底。
      與房產投資的忐忑相比,波動性大的股市反而讓劉明更為安心。在房產調控政策出台之後,劉明反而買起了房產股,在全倉殺入萬科後,短短幾個交易日就賺了四十多萬。對於買入萬科,劉明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地產股不是怕調控,怕的是調控政策的不確定性,一旦政策明確,之前已經大幅下跌的地產股反而具備反彈的動力。
      中國經濟網報道,從樓市轉戰股市,劉明也絕非個案,還有許多位從樓市中撤出的“大戶”。成都另一位炒房客李某也在十一假期前將自己擁有的兩套豪宅掛牌出售。他的投資邏輯是樓市調控加劇,炒樓已經失去了暴利,甚至面臨跌價的風險。
      對於社會上熱錢的釋放,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房產二次調控已對溫州樓市投資客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再次限入觀望,尤其在上海、杭州這些調控力度比較大的一線大城市,溫州人的身影已經明顯減少。現在面對調控政策的高壓,溫州人投資樓市已經開始收縮戰線,雖然沒有明顯從樓市撤出的跡象,但整體上看不會再繼續增加樓市投資了。對於是否會進入股市,周德文頗為謹慎地表示,溫州人大多喜歡實體投資,對虛擬經濟比較謹慎,當然不排除少數人會參與股市。

      大盤強勢 基金踏空
      在大盤強勢表現下,基金淨值走勢顯得疲軟,當外界猜測其倉位不足時,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倉位實際上已經超過八成。其中金元比聯上調倉位17.67%,為各家基金公司最高。而寶盈基金則在此輪市場反彈前減倉4.81%,踏空行情。一基金業人士稱:“基金整體倉位並不低,所以基金淨值跑輸指數的主要原因是持倉結構偏離大盤熱點。”
      據報道,業內人士表示:“為適應行情變化,基金也許會在行業配置結構上做一些調整。”而近期市場波動較大,股市上漲的推動力主要是由於海外市場競相放鬆流動性,“大盤股存在超跌反彈的需求,而且估值也處於較低水準,因此近期的反彈動力較足”。

      經濟內外交困 股市只有反彈
      對於近日股市出現的連升情況,《理財周報》評論認為,此輪上漲僅是A股反彈的持續。對外,國際經濟環境日益嚴峻;對內,經濟轉型已經宣傳多年卻始終未見成效。
      在此內外夾擊之下,看不到股市出現中長線大行情的經濟基礎。
      分析稱,美元的商業模式,是不斷接納和“扶植新興經濟體——以國際貿易體系掠奪之——以金融技術摧垮之”,現在美國遇到了其一手扶植起來的中國。2007年開始發動的全球資產大泡沫,最終因為美國自己爆發危機而折戟沉沙。而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國已經失去了一次過偷襲中國的最佳戰機,且強化了中國的金融技術。而目前,由於在轉型期技術(如新能源、資訊技術等尤其是能源技術)美國對中國並無壓倒性優勢,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美從2010年開始的貨幣戰爭,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持久戰。
      外部環境的惡化,要中國迫切需要降低對出口的依賴。要做到以這一點,就必須升值人民幣以推動傳統行業的改造。但一旦人民幣升值,中國將面臨眾多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中國製造業沒有核心技術、核心品牌,除去價格之外缺乏對競爭的有效應對能力。再加上實質內需(大量內需是由畸形的房地產製造的)的羸弱,而無法對衝掉出口下降的損失。這導致中國的產業升級,必然會在短期內影響其經濟發展。
      《理財周報》認為,貨幣戰爭下中國的底線是資產價格體系不能崩潰和人民幣不搞休克療法,代價是人民幣部分升值和經濟衰退。而美國的底線是美元不能暴跌太狠及出口不能再萎縮。正是在這個雙邊框架下,中美貨幣戰是刺蝟戰,一個要空間,一個要市場。總體美國強勢,人民幣升值和製造業衰退是兩個難以避免的趨勢。
      回到股市,實際上10月大藍籌的大漲,是從2,319點以來的周期性二線藍籌估值修復歷程的繼續。而在上述中國嚴峻的內外經濟環境下,此輪A股上漲僅是一輪反彈,而不是真正的上升行情。

      中資銀行推高倫敦辦公樓租金
      英國歷史悠久的倫敦市,近期有多間中資銀行相繼進駐,把當地辦公室租金推至2007年高峰以來最高水平。地產界人士表示,中資銀行擴張,為倫敦物業市場打下強心針。
      隨全球經濟緩慢步入復蘇通道,中國投資者正在加大對倫敦房地產市場投資,他們投資英國公司,並試水新的企業。《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中國農業銀行將在英倫銀行對面的巴塞洛繆街1號租用一層,面積約7,100平方英尺,每英尺租金達59英鎊。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前,倫敦市每英尺租金高達69英鎊。據報交通銀行也打算在同一商廈物色辦公室。
      近年,多間中資銀行先後進駐該區,中國銀行去年11月以8,600萬英鎊,購入One Lothbury大樓作為在英總部。
      本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以1,650萬英鎊,買入位於英王威廉街的俄羅斯VTB銀行前總部。中國央行也進駐在Moorgate附近。 
      倫敦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住房租賃。徜徉在英國首都倫敦的主要街道上,一家家中介公司的租房招貼畫不時映入眼簾。住房租賃如今已經撐起倫敦房地產市場的半壁江山,也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位於倫敦主城區的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的中央商務區是白領和海外專業人士聚居區,也是租房市場潛在客戶最多的地方之一。
      根據英國社區與地方政府部公布的數據,有將近40%的家庭靠租住私人住宅或政府、非營利性住宅協會提供的廉租房解決住房問題。在倫敦租房的主要有四類人:海外人士、大學生、倫敦本市的無房戶以及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英國人。
      英國大型房產中介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的研究顯示,金融城48%的租戶是海外人士,超過倫敦本地租戶,後者佔40%。金融城裏接受周租金400英鎊以上的高端租戶佔23%。倫敦北部因有多條地鐵通達及適合合租的房子較多,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學生聚居區;南部則因租金便宜也吸引了不少大學生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