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慎言“人人都是制度的受益者”
( 2010-10-22 )



      電價調整勢在必行,但調整方案眾口難調,引發見仁見智的民意反彈。長期而言,隨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的飆漲,電力價格的上揚無可避免,如何漲、何時漲、怎麼漲,於是就成了一門關乎民生情懷與決策智慧的藝術。自2003年7月國務院出台《電價改革方案》以來,政府對電價實施了一系列調整措施,但對於電價市場化的推動作用並不明顯,電價改革鮮有實質性動作。當此背景之下,結合電力企業盈虧成謎、電力集團壟斷如山的現實語境,有一點已成定論:無論方案是什麼,質疑是必然遭遇的命運。
      在談論具體電價數字上,民眾的聲音未必理性,因為其沒有成本收益的理據,更缺乏專業背景的邏輯;然而,正因如此,電價調整方案更得處處經得起民意挑刺。
      目前的民生資源類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離公正透明似乎仍有一些距離,相關利益團體在模型出台前會否已經享有了事實上的話語權?
      漲價從來不是問題,而是要漲得令公眾心服口服。電價調整的初衷是美好的,譬如明確“基本保障全國70%-80%的居民用電價格保持穩定”的底線,立足於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宣導大家過上低碳生活。
      但眼下看得見的方案的確是漲價方案,既然漲價了,就必然涉及利益重組、財富分配。漲價的本質於經濟學而言,就是分蛋糕的遊戲,因為漲價行為本身並不能直接創造出社會財富,那麼,就斷不要出現“人人都是制度受益者”的幻覺。
      任何制度總是有成本的。承認這一事實,我們才能心生悲憫、眼救濟,彌圖將制度落實得更為人本。既然電力方案是漲了,也許總有人受益,但低收入群體顯然壓力更大,他們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承擔的義務更沉,而不能以“人人都是制度受益者”枉顧其生存艱辛。
      “人人都是制度受益者”,這話很像“人人都是責任人”。但制度的施與受,都離不開一個個鮮活溫熱的個人。群體圖景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制度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應當更傾心於關注每一個個體的權益與自由。不管電價怎麼調整,都不能忽略那些為“調整”而墊付出更多成本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