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聯儲量化寬鬆箭在弦上
( 2010-10-15 )



      本周二美聯儲公布的9月21日央行會議紀要顯示,大多數委員認為,在通脹仍維持的較低水平、失業率仍維持在高水準時,需要進一步的量化寬鬆以促進經濟增長。此消息進一步證實美聯儲可能最早在11月3日啟動金融海嘯以來的第二次量化寬鬆政策。
      量化寬鬆政策屬于貨幣政策,主旨在于通過購買資產引發更多的貨幣,在利息率接近零時再人為的降低借貸成本。這種做法無非是迫于民間高失業率的壓力,希望通過刺激經濟來改善就業。就目前的事實而言,美國的利息已經基本降為零,但失業率卻高達9.5%,並且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讓人十分疑惑。聯儲內部對此舉措實際上是有爭議的。
      美聯儲副主席珍妮特.葉倫就表示,低利率政策可能引發金融泡沫。考慮到葉倫是在其上任後的首次公開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的,美聯儲在擴大寬鬆貨幣政策選擇上的分歧態度已顯而易見。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普洛瑟也稱,通過量化寬鬆政策進一步降低長期利率,其實無助于解決失業率問題,並且認為這樣解決失業率的想法都是危險的。從理論上講,普洛瑟的言論是站得住腳的。
      如果我們從宏觀經濟學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來看,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即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顯然,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的關係。從最簡潔的邏輯上看,如果為了降低失業率,央行就必須想辦法刺激通貨膨脹,美聯儲目前的做法正是基于此點。
      但量化寬鬆的效果如何呢?為了應付金融海嘯,美聯儲合計購買了1.7萬億美元國債和抵押債券,成功的將瀕于崩潰的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解救出來。令人不解的是,1.7萬億美元的印鈔機居然沒有掀動美國的通貨膨脹,通脹率一直低于美聯儲的目標,並且有通貨緊縮的跡象。更讓人揪心的是,這麼多資金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和刺激了經濟,結果是使得美國的失業率連續十七個月保持在9%以上的高位!如果美聯儲再次啟動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會再投入五千萬到一萬億美元的資金,繼續為已經流動性泛濫的市場注水,人們難免擔心這樣的政策會陷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窘境。
      第一次的量化寬鬆雖然挽救了金融系統,卻在提振就業市場上失敗了,那麼,二次的量化政策如果寄希望于刺激就業,很可能像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普洛瑟所講的那樣,其實是危險的。美聯儲從成立後就逐漸分化為兩派,一派人追隨弗裏德曼,另一派人師從于凱因斯,這兩大派系也被稱為貨幣主義和凱因斯主義。貨幣學家弗裏德曼認為,如果政府長期采取人為的干預措施,使市場機制失去作用,那麼我們上面談到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有可能成為一條呈正相關的曲線,即在通貨膨脹率提高的過程中,失業率也不斷提高。這意味菲利普斯曲線已經完全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任何干預都會失靈。
      除了從菲利普曲線上看,我們以前多次談到政府投資拉動消費是有副作用的,這也是經濟學上另一個非常真實的現象:擠出效應。政府將本應用在私有經濟部門的資金投入到經濟效益不高的項目上,使得代表經濟活力的私有經濟部門喪失了急需的資源,就業市場也是難以提振的。奧巴馬總統近期簽署的300億美元小企業貸款法也正是由于認識到擠出效應,才極力要求國會通過的。
      事實上,美聯儲想通過刺激通脹來解決就業問題本身就是矛盾的,美聯儲的憲章上明確規定聯儲的首要任務是抑制通貨膨脹,保持價格的穩定,其次才是維持GDP的長期增長,就業更在其後。
      美聯儲的金融海嘯以來的做法有一個巨大的風險,即美聯儲本身信譽的完全喪失。對于美聯儲來說,如何保持信譽,讓老百姓相信美聯儲與通貨膨脹作鬥爭的決心,才是一切政策的成功關鍵。如果人們相信美聯儲控制通貨膨脹的決心,當政府刺激全社會需求來增加就業和保持GDP增長時,人們對將來的通貨膨脹不是很擔心,就可以刺激消費和就業。相反,如果人們不相信美聯儲抑制通脹的決心,當政府采取降低利息和放鬆銀根的政策刺激經濟時,名義上GDP雖然增長,實際GDP卻保持未變,甚至下降了。美聯儲的保持GDP增長政策就完全無效了,使得經濟沒有增長,失業率上升,同時還進一步滋生了通貨膨脹,這就是最可怕的滯脹(Stagnation)。

      注:本文屬撰稿者的觀點,並不代表本報立場,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