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五湖抱 同里 處處都是橋
( 2010-10-10 )



■古鎮由49座古橋串為一個整體,因此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會選擇乘烏蓬船環遊鎮區。中新社資料圖片

      同里古鎮隸屬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自宋代建鎮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鎮區內始建於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數百處,“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形成依水成街、沿水築屋、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自然景觀,成為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裏”,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20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明定同里“前八景”中,不少景觀都以水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瀾”、“蓮浦香風”、“水村漁笛”。“後四景”中“羅星聽雨”景觀,更是以水景為特色,被譽為“蓬萊仙境”。因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習慣也比其他古鎮濃。抗日戰爭前,同里有茶樓20多家,為取水方便一般都建在沿河,河水經礬沉澱後即可沏茶。
      既是水鄉,橋總是少不了的。據人民網消息,同里的橋很多,建造得也考究,都是進出小鎮的門戶和紐帶。鎮上有各朝代的古橋40多座,素有“水鄉同里五湖抱,東西南北處處橋”之說。最有名的當屬三橋——太平、吉利和長慶橋。
      在同里人眼中,這三橋是消災解難的象征,他們說,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都要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幾乎每個走三橋的人,都能寄託心中的希望:小孩走三橋,讀書聰明成績好;老年人走三橋,鶴髮童顏身體好;小伙子走三橋,平步青雲前程好;大姑娘走三橋,天生麗質又苗條等等。每有居民婚娶,更要讓新娘、新郎在喧天鼓樂聲中過三橋,保佑夫妻白頭偕老。
      古鎮上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最小的橋該是座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裏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
      而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當屬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裏魚化石”的石雕。傳說這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來一為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不知何時起,弄堂竟也成為古鎮特色之一。雖然同里的弄堂不及江西婺源的原汁原味,但也頗具特點。無論是清朗的早晨、冗長的午後,亦或斜陽西沉的傍晚、萬籟俱寂的午夜,同里的弄堂總是飄逸靈秀、恬靜又悠然的氣息。穿行於狹長的弄巷間,如同延續了一場又一場的夢境,斑駁的苔痕上鐫刻古鎮往昔的影子,飛簷從一角探出,深深淺淺地吟唱小巷的歲月故事。
      同里有3種類型的老弄堂:敞開式即朝天弄堂,如穿心弄;全蔽式即瞞弄堂,如姐們弄(又稱鼻竇弄);半敞半蔽式,如西弄堂、任家弄等。古鎮上最有名的弄堂該算穿心弄,它南北相通,貫穿洪字圩,長150多米,整條弄堂全是用條石鋪就成的。此弄形成年代無考,弄旁民居幾乎全是明清時期的。因走在上面有空曠的足音,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大人就講,穿心弄內有“大首(鬼)”。以後,他們又將同樣的話告訴了自己的兒女。當然,這是嚇唬小孩的。
現在的穿心弄,以它斑駁的牆、狹窄的道、“噹噹”響的石闆,吸引一群群訪古尋幽者的腳步。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江南,它來自詩歌、來自畫卷,或者兒時的記憶。於是,江南成了一種美學,時而具體,時而抽象。但從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同里一樣,把江南詮釋得如此完整,園林蔥鬱、小橋流水、古鎮人家,魚米豐饒……在這裏,可以找到代表江南的一切風物和氣韻。

      “隱居”小巷深處 閒來拉琴練書法

      張逵的家位於富幹街“松石悟園”對面。這地方也算小巷深處,十分幽靜,站在巷口常能聽到悠揚的二胡琴聲。
      拉琴的就是張逵,他是同裏中心小學的退休教師,與老伴殷振華守這租用的老屋也有20年了。屋子裏牆上掛滿書幅,諸如“靜以修身,貴在堅持”、“無求方覺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寬”等。這些書幅清一色隸書,全是張先生親筆揮毫寫就。他說,字寫得不怎麼樣,可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同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讀書人多,文化人多,曾經出過1個狀元、42個進士、93個舉人。張先生還說不上是道地的文化人,可很有點文化品位。書法、二胡、花草、讀報,是他每天的“必修課”。他還養了8隻鳥,有畫眉、秀眼、嬌鳳,鳥鳴啼轉,老屋生趣。張先生說,退休了,兩個女兒也出嫁了,沒有後顧之憂,剩下的就是修身養性。

      廊舫堂榭貼水面

      大抵說起江南,園林總是必不可少的話題。而同裏的園林,則要從退思園開始。因其廊舫堂榭均緊貼水面,故有貼水園之譽。小橋欄杆,如浮水上,小巧精緻,淡雅秀美,集江南園林之精華。這裏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由革職回鄉的任蘭生花十萬兩銀子建造的宅院。其弟有詩曰:“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可見園名取自《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這座典型的私家花園,佔地僅九畝八分,格局不落俗套,自西向東,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中庭與退思園的主體花園之間有月洞門相通。
      進得園來,一片澄碧的池水,滿滿當當,樓閣亭台如浮水面,俯身伸手可及。金魚戲水,柳枝倒掛,綠葉飄香,地水相連。
      池旁矗立一獨體太湖巨石,形若駐足老人,故亦稱老人峰。峰顛有一靈璧石,近看酷似一長壽龜,形神兼備。靈璧石原產楚霸王愛妾虞姬家鄉安徽靈璧縣,俗稱美人石。
      民間相傳老人峰象征健康,而石龜寓意長壽,因此,吸引四方遊客前來一飽眼福。
      沿曲徑前行,至菰雨生涼軒,取意“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軒內隔屏正中置有大鏡一面,相傳是當年第二代園主任傳薪自德國帶回的。歷經滄桑數載後,觀景清晰依然,鏡中虛實,幽深莫測,大有“鏡裏雲山若畫屏”之趣。
      在“文革”中,退思園曾遭受嚴重破壞,廳堂拆除、亭台坍塌、樓閣傾危、湖池污染,面目全非,惟有那面大鏡完好無損。因有智者用紙將鏡面糊封,上書當時的時髦口號一副,故此倖免一劫。

      守祖屋73年  200萬也不賣

      同里枕河而居的人家特別多。小橋、流水、人家,那日子就像在詩情畫意裏。嚴家廊下的任大鈞老人就住在傍河的石庫門裏。同里的石庫門房子是大戶人家的象征。任家祖上是做米業生意開創家業的。任大鈞與老伴錢桂華同庚,79歲。他們在同里頗有名氣,被稱為同里的活檔案。
      任大鈞6歲住進這個石庫門,73年裏沒有離開過同里。據《新民晚報》報道,石庫門老雖老矣,但風貌依舊。他說,有上海人買房子買到同里來了,要出100萬元買他的石庫門,他沒賣,“200萬也不賣,賣了就對不起祖宗。”任大鈞說,現在他每天買小菜,老太婆燒小菜,日子過得舒舒服服。
      任老家三代14口人,留守石庫門的就他們老兩口。他說,現在的同里鬧猛多了,這與交通有關係。1982年前,同里沒有公路,農民都是搖船到鎮裏來。早在清末民初,同里已遠近聞名,商業相當發達,連周莊、車坊的農民都划船過來,當時西埭、南埭、東埭、竹行埭、新鎮地(現在的明清街)這5條街非常興旺,且茶館也多。

 



■水鄉同里。網上圖片

■水鄉同里,因水成園。網上圖片

■江蘇同里富觀橋是同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