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中外合作辦學 文憑“不靠譜”
( 2010-10-01 )



近年來,由於社會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偏見,許多從這里畢業的學生都陷入了就業難的困境。圖為一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畢業生拿簡歷到北京一家招聘會求職。中新社

已在北京工作三年的侯女士從未停過為戶口奔波的步伐。因其畢業於一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她的戶口一直辦不下來。由於中外合作辦學在民眾心中固有的壞印象,一些與侯女士一樣畢業於教育部認可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且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後,不得不面對懷疑的目光甚至不公正的待遇,而他們得到的答復也常常是“這個學校不行,沒資格”。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侯女士本科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後在寧波諾丁漢大學攻讀國際管理專業碩士,並在學期末赴英國學習一個月,獲得英國諾丁漢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目前侯女士在北京一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這個學校沒資格”
      據中國公安部1994年下發的《公安部關於辦理出國留學人員戶口登記問題的通知》內容,不屬於國家統一分配的留學回國人員,可憑護照和接收地市、縣以上人事部門的證明在接收地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但僅在英國學習過一個月的侯女士是否屬於留學生,這個問題頗具爭議。為此,學校特地與相關部門溝通,由相關部門下發了兩份相關文件。文件規定,該學校碩士畢業生持約定的證明檔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就業協議書和外國大學碩士學位以上證書到公安部門辦理落戶手續,即可。
      拿教育部和公安部下發的兩份文件,侯女士信心滿滿地去辦落戶。然而,得到的回復卻只有一句話,“這個學校不行,沒資格”。侯女士托人多方打聽,原因有二,“其一,公安局覺得我們都是花錢上大學的紈子弟,沒資格享受留學生待遇;其二,戶籍管理處沒有接到過上級單位的通知”。畢業至今,雖聽不少同學講過在社會上“不受重視、被看扁”的例子,但侯女士本人還是第一次感受這種所謂的偏見,“聽確實不舒服,我們也是辛辛苦苦讀書才拿到文憑的,又不是什麼野雞大學”。

      第一反應是“野雞大學”
      不過,說起中外合作辦學,江蘇無錫一家外資公司老總徐先生的第一反應便是“野雞大學”,“絕對是‘野雞大學’!你見過哈佛、耶魯搞過這種東西沒?”徐先生說,自己從不迷信海外文憑,公司也從不光看文憑招人,“別說是合作辦學,就是正宗留學生,我也要看是哪個國家哪個學校的,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肯定不招,美國的會考慮。”
      如果徐先生的觀點略帶偏激,一些企業負責人的看法則相對理性。“我不歧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畢業的學生,但我也不認為他們比別人強到哪裏去。”這是一家外資醫療機械企業老總李磊的話,他的公司曾招過一些“海歸”,“我有一個原則,不管什麼學校畢業的,必須是教育部門承認的正規學歷,在此前提下,我再看能力、經驗等。”
      在中國大陸,專門從事外貿進出口業務的一位央企人事負責人對此似乎更有發言權,他本人在職期間就參加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儘管如此,他卻從來不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畢業的學生,“我自己念過中外合作的項目,自己心裏有數”。他覺得,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目前來看,還是有些“不靠譜”,“我們那個學校外方老師就來上一兩個禮拜課就再也不來了,管理比較混亂,收費貴點也就算了,教學品質總得保證啊。”
      “不靠譜。”談到中外合作辦學,一家國際知名日用品公司的公關經理王先生也有類似的感受。與一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招生宣傳冊上標榜的“畢業生獲國際知名外企認可”的情況相反,王先生所在企業從來沒有聘用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畢業生,“我們一般都招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985’高校的學生,偶爾也招一些牛津、劍橋的留學生來做研發。”

      項目增多 負面新聞不斷
      2010年年初舉行的教育部外事工作會決定,將繼續鼓勵大陸院校與海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合作,並恢復自2006年已中斷了約四年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審批。目前,已獲得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約三百六十七個,加上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委備案的合作辦學項目,總數超過一千個。
      據《新聞晨報》報道,此番恢復審批之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進入新一輪繁榮興旺和優勝劣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增多已成必然趨勢,這在給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帶給了他們煩惱,因為目前的辦學項目良莠不齊。近年來,有關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騙錢”、“陷阱”、“買文憑”等字眼往往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名稱一同出現在公眾的面前。
      “一些只圖賺錢的學校壞了中外合作辦學這一鍋粥。”首都經貿大學會計學院院長付磊從1998年開始接觸中外合作辦學工作,會計學院還與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澳大利亞註冊會計師協會一同合作開辦在職人員碩士學位進修課程,十二年下來,該項目總共只招收了一百三十名學員,每人兩年學費約十三萬元。
      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問心無愧,同時,他也對社會上大多數人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看法表示理解,“市面上確實很亂,有的中方學校很不負責任,光知道收錢,要麼什麼都聽老外的,要麼干脆沒有外方教師來上課,全由中方老師上課,完全把教育當做賺錢工具。”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關於外教上課時間的問題,曾在2006年《教育部關於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當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擔負的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數應當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實際操作中,一些機構一切向錢看,根本不把規定當回事,沒資質也照樣辦學,你也不能拿他怎麼樣。”付磊嘆了口氣,扔下一句話,“有法不依的人不是一個兩個”。

      證書統一發 模糊就讀地點
      目前市面上違規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有一類是學校雖獲教育部認可,但不具備在大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資質,合辦班所頒的學位證書同樣無法獲得中國教育部門的認證。這類培訓班的人氣很旺。
      據《信息時報》報道,在加拿大皇家大學廣州代表處提供的一本厚厚的校友錄裏,不少省內著名企業的高管赫然在列,當中不乏民企、外企和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甚至有政府官員。
      學員在加拿大還是在中國取得學位,是判斷加拿大皇家大學所頒學位是否正規的標準。所以該校駐廣州代表處為學員提供了模糊上課地點的服務,“MBA證書都是加拿大那邊統一發放的,上面不會寫明就讀的地點是在中國。”而該代表處在網上發布的招生公告,也暗示畢業證書上不會寫明教學地點,也就是說,學員拿這張證書,僱主是無法分辨其是在加拿大還是在國內取得學位的,學員甚至能借此冒充“海龜”。據瞭解,這類洋文憑看上去和留學洋文憑一樣,只有在申請認證時,才會因為學員無法提供護照等出國留學證明而不獲認證,這時僱主才能得知該文憑的問題。但是,很多僱主不會要求應聘者提供留學認證,所以

      一紙正規大學的學位證書就夠用了。
      該代表處的首席代表說,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高校紛紛開辦MBA課程,與國外合作辦學的課程反而少了,一些希望攻讀國外MBA課程的學員開始湧向他們這類“民間”中外辦學機構。與大陸大學的傳統MBA課程相比,中外合作辦學的洋MBA課程入學門檻相對低(不要求一定要本科學歷,可以用管理經驗來彌補,也無需入學考試),而且上課靈活(不用像國內MBA那樣連續兩年每個周末都要上課),因此受到不少企業管理者的歡迎。

      短期進修結業 不能獲得認證
      中國教育部7月19日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公布了經過合法批准的四百多家本科中外合作辦學名單。這是自2004年中國國務院《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教育部首次全面系統公布經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信息。
      此外,根據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公布的國外學歷學位認證範圍,有七種證書不能獲得認證。教育部在網站信息中針對如何選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作了提醒,包括關注所就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是否是經過合法審批,關注實際辦學情況,關注學校的招生宣傳與實際辦學情況是否一致,關注中外合作辦學的評估和認證情況等。
      而七種海外學歷學位認證的證書包括參加外語培訓或攻讀其他非正規課程(如短期進修)所獲得的結業證書,進修人員、訪問學者的研究經歷證明和博士後研究證明,海(境)外高等院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頒發的預科證明,通過函授、遠端教育及網絡教育等非面授學習方式獲得的國(境)外學歷學位證書或高等教育文憑等。與此同時,教育涉外監管資訊網還公布了海外三十三個國家萬多所正規學校名單。

      統招之外 還有他途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國家中,以英澳為多,美國相對較少。”業內人士認為,這與英澳的大學依賴留學生的收入,而美國的大學更多依賴個人的捐款有關。嚴格意義上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經過教育部審核和省教育廳備案,招生人數列入當年招生計劃。這一類屬於統招範圍,考生需要填報志願,分數達到學校的錄取線才能錄取,畢業後可以獲得教育部認可的中方和海外雙文憑。但目前招收高考生的還有其他三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第一類是以“學分互認”形式取得雙學歷。據《廣州日報》報道,這種學分互認協議,學生大多數時間在大陸學習,教材和教師也是大陸的,不符合中外合作辦學的標準,一般情況下,學生取得的海外學位在大陸是不認可的。只有學生在海外最少學習兩年,而且經過教育部批准的院校,教育部才認可其海外學位。
      第二類是“大陸成人學歷(網絡教育、自學考試)加海外學歷”。一些高校為增加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數,在計劃內指標之外,面向社會招生,普通高考沒有被錄取的考生,甚至沒有參加普通高考的高中、職中、中專、中技畢業生,只要報名便可收入囊中,隨後,組織學生參加成人高考(網絡教育、自學考試),在大陸學習兩三年後,申請海外院校,再在海外院校學習兩三年,從而獲得“大陸成人學歷加海外學位”雙學歷。
      第三類是類似國際預科。學生在大陸高校修讀一年預科,在所有課程成績合格且英語達到要求後,即可進入相應海外大學學習,獲海外大學學位文憑。由於大陸大學並不頒發學歷學位證書,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幾乎滲透到各種層次類型的學校。對於高考生而言,最為普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有三個層次,分別是專科、本科和碩士課程。一般來說,高考生報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只有專科和本科層次,但有些高校在專科和本科的基礎上,增加一年海外碩士課程,於是形成“專本碩連讀課程”。例如“3+1+1”中英合作專本碩連讀課程,學生前三年在中國學習,第四年可選擇赴英國大學學習一年,獲得學士學位,再讀一年可獲得碩士學位。



自2006年恢復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審批後,中山大學於2007年年底與科威特海灣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圖為中山大學老師在給海灣大學學生教授中文課程。新華社

中國政法大學目前已與德國五所大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每年都會派碩士研究生赴德國研修。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