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印度宮廷折子戲 卡塔卡利舞
( 2010-09-25 )



印度宮廷折子戲

印度西南部城市科欽(Cochin)雖帶有濃厚的葡萄牙殖民色采,卻不可抹殺其傳統特色,尤其這裏貴為喀拉拉邦(Kerala)傳統宮廷舞蹈卡塔卡利舞的發源地,來到又怎可錯過?鮮明的臉部化妝、豐富的姿體動作,配合史詩式劇情及詼諧演出,幕幕精彩場面,台上台下好戲連場,叫人拍案叫絕。 

      印度舞蹈大都源於宗教,卡塔卡利舞(Kathakali)也不例外,其表演方式本源自古時喀拉拉邦的宮廷御賜舞蹈“Ramanattam”,後因王朝衰落而漸流傳至民間,直至1930年代經當地著名詩人Mahakavi改編,為舞蹈加添了一份史詩式的柔情,凸顯了人情味,亦大大豐富了舞蹈劇情。現時科欽仍是卡塔卡利舞的主要演出地方,具規模的表演不少,包括每天於Greenix Village準時上演的一幕。
      表演於每天黃昏六時三十分開演,當地導遊卻提早一小時已領我們到達現場,原來台上精彩,台下的預備工夫同樣不可錯過。整個舞蹈的主角是一位身形壯碩的青面地獄使者,早到一小時,便是為看其為臉部化彩妝,濃厚的妝容,需用上多種顏料,其中主色青色原是用米糊及綠葉製成,看他一塗一抹,動作認真細膩,臉上色彩則漸見豐富,而部分複雜程序更須由化妝師協助,大佬倌之功架十足,過程精采如表演,難怪作為化妝台的涼亭邊,一早聚滿遊客,靜心欣賞這一幕。看化妝外,我們還走到後台服裝間探秘,演員們正在忙碌換戲服,華麗背後原來趣味十足,包括反串女角的那條高貴公主裙,原是用數十個米袋“撐”起,確叫我們大開眼界。
      待一切就緒,表演正式移師至劇場上演,室內冷氣大開,登時透心涼。
      卡塔卡利舞是壓軸,前戲先由一班舞蹈員大跳傳統印度舞,領起氣氛;繼而便由反串的女角作獨腳戲,利用臉部表情及姿態動作演繹喜、怒、衰、樂等多種情緒,生動鬼馬,不時博得全場掌聲;最後便是主角青面神登場,別看其身形肥大,跳起卡塔卡利舞時,舉手投足都生動靈活,且充滿霸氣。據導遊說,這些演員起碼須學八至十年戲才可登台演出,而舞蹈的精髓便在於演員的身體語言,利用動作演繹人、神間的糾纏,故即使不懂印度文也能明白其中趣味。

      耆那廟宇 餵白鴿祭神
      印度人宗教觀念極強,幾乎全民皆信教,除主流的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及天主教外,亦有些古老教派流傳下來,例如科欽的Shwetambar Murthipujak Jain Temple,信奉的便是印度最古老宗教之一的耆那教(Jainism)。
      不說不知,原來印度聖雄甘地亦是其教徒,並深受其非暴力及嚴格苦行的教義影響,最終成就獨立大業。時至今日,耆那教的信徒已不多,難怪眼前的廟宇規模不大,香火亦不盛,那有何好看?導遊只叫我們耐心等等,好戲即將上演。果然,踏正十二時,頭頂天空處忽然群鴿撲至,捲起沙塵滾滾,難道神顯現?只見群鴿中走來一人,導遊說他正是餵鴿人Praful,身邊還跟隨兩位女士,各人捧起雀糧,群鴿情緒更是洶湧,盤旋爭相啄食,場面極壯觀,原來這亦是祭神儀式之一,每天進行一次。

      科欽僅存 貧民洗衣場
      信仰前人人平等,然而現實中的印度社會,貧富及貴賤分級卻極明顯,社會的最低層仍被視為賤民,生活貧苦,為幫助他們,政府及一些志願機構都會建一些非謀利性質的商店或工場,聘用低下階層的人作營生之所,如Fort Cochin內的Dhoby Khana正是其中之一,這條小商店街主要售賣柴米油鹽等基本生活所需,民風極淳樸。
      導遊領我們穿過街道的暗巷,原是一間破落的洗衣工場,他說這種洗衣工場於孟買仍極常見,但在科欽已幾乎絕,而這裏工作的全是社會的最低層,他們替附近的小旅館客人洗衣,以汗水換取每天的酬勞。
      至於遊客到來,亦可自由參觀及拍照,門前有一個損款箱,當作是入場費好了,多少隨意。



搞笑表情演繹人生百態。

主角正認真的將顏料塗滿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