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除四害 小麻雀的大劫難
( 2010-09-05 )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一場被後人稱作“人民戰爭”的除四害運動,以銳不可當之勢迅速席捲中國大江南北。在今天60歲以上老人的記憶裏,那場消滅麻雀、老鼠、蒼蠅、蚊子的全民愛國衛生“戰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其中,作為“四害”之一的小麻雀,更成為城鄉群眾傾力“圍剿”的對象。

      據不完全統計,僅1958年一年,全國就有兩億多隻麻雀被消滅。從1957年年底到1958年4月,農業大省河南對外宣稱,捕殺的麻雀已超過一億隻。
      “麻雀冤案”早已“平反”。2000年8月,麻雀還被國家林業局組織制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而今,曾經慘遭“滅門”的小麻雀可以自由自在飛翔覓食,再不用日夜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了……
1957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的年輕工作人員王治法异常興奮。“我們在夜裏一邊觀看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一邊拿手電筒逮麻雀,幹勁特別大。”今年70歲的王治法回憶。
      1957年入夏,鄭州市男女老少全面動員,任務只有一個——除四害。“活動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單位給每個人發了蒼蠅拍,隨身攜帶,上下班路上都打蚊蠅。那時鄭州都是旱災,沒有藥,大家就往廁所裏撒白石灰滅蠅蛹,上班時也經常去肉聯廠外墻邊的垃圾堆挖蠅蛹,填埋容易孳生蚊蟲的臭河溝。滅鼠就是堵鼠洞、下夾子,但效果好像並不明顯,捕麻雀倒是挺熱鬧。”王治法說,那時他們拿木棍、掃帚在院裏轉,發現有麻雀飛過來就一陣狂打,甚至爬上房子捉停落那裏的麻雀。後來城裏的麻雀少了,每天晚上由領導帶隊,背梯子去郊區農村掏麻雀,抓住活的當場弄死,雀蛋摔碎。農民很支持,說:“麻雀吃莊稼太壞了,感謝你們為民除害。”
      在王治法的印象裏,從1958年春天開始,不用單位安排,人們平常都自覺滅蠅捕鼠逮麻雀。“小麻雀真可憐啊,‘圍剿’得太厲害,它們根本沒有落腳喘息的地兒,飛飛就直接從半空落地上摔死了……”王治法感慨。
      1958年3月19日,河南、山東、山西、河北4省在北京國家衛生部簽訂的《除四害講衛生大躍進比先進協議書》中,對“除四害”互查標準做了詳細規定。檔案記載:“轄區95%以上住戶無鼠洞、無鼠跡、無鼠害;捕殺現有麻雀時,在其經常栖息的場所,除罕見的孤雀外,要經常看不到群雀飛過或停落……”
      “1958年3月,我正在信陽一高上學,學校組織了一次捕麻雀活動,和當地群眾會合後總共有十幾萬人,那場面真是火爆。”省委退休幹部李昌榮說,那天全校1000多人到信陽市郊打麻雀,結果忙活了一上午沒捉住麻雀,卻逮了不少野雞、野兔。
      當年的除四害究竟有多熱烈?1958年2月2日的《河南日報》如此描述:“家家戶戶齊動員,千軍萬馬上戰場。除四害一周來,統計鄭州、臨潁等29個縣市,共滅鼠11.6萬多隻、麻雀18萬多隻、蚊蠅410多萬個,挖蠅蛹6萬多斤……”
      當天的《河南日報》副刊還發表了《大家都來除四害》的詞曲:“你也來,我也來,大家都來除四害/麻雀老鼠要打光/蒼蠅蚊子要消滅/無四害,又衛生/一年四季不生病……”


      小小麻雀為何成“公敵”


      除四害正式以文件形式上行下達,始于1956年。
      1955年,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高潮。為使全國人民,特別是農民,對農業發展有一個長期的奮鬥目標,這年冬天,毛澤東外出考察,形成了“十七條意見”,其中第十三條的內容就是除四害。
      1956年春,中共河南省委第二書記吳芝圃在全省高級社社長大會上傳達毛澤東“十七條指示”。當時的會議檔案記錄了吳的講話:“毛主席的‘十七條指示’包括得很廣,從辦社到增產到消滅麻雀、老鼠、蒼蠅、蚊子……第十三條,毛主席號召除四害,即在7年內基本消滅老鼠及其他害獸、麻雀及其他害 鳥、蒼蠅、蚊子。麻雀吃莊稼很多,消滅麻雀每畝就可多打7斤糧食,烏鴉也是一樣,將來也要消滅……”
      後來,“十七條”經過補充擴大為“四十條”,並定名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1956年1月25日,這個文件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討論並通過,次日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
      1956年3月10日,河南省委提出貫徹執行《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初步規劃。根據檔案記載,該規劃在“農業增產”和“衛生”章節中,列出了消滅四害的時間表:“1958年前基本消滅麻雀等害鳥;城市在1957年消滅家鼠,農村1958年消滅家鼠,1962年基本消滅田鼠;1956年在鄭州、洛陽、開封、新鄉、安陽五市消滅蒼蠅;1958年農村基本消滅蒼蠅;1960年在城市、1962年在農村基本消滅蚊子……”
      同全國各地一樣,除四害在河南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媒體更是廣泛宣傳這場全民運動。“除四害必須趁冬春動手,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這是1958年2月1日《河南日報》頭版頭條題為《認清形勢鼓起革命幹勁》的報道。2月 4日,《河南日報》頭版發文:“當前全省基本肅清了四害基地,要求省屬各市1958年實現‘四無’或‘五無’,每個專區有三、四、五個縣實現‘四無’或‘五無’,更多的區、鄉、社、戶和廠礦、機關、團體、企業實現‘四無’或‘五無’……”報道批評了除四害行動遲緩的10個縣,要求各級愛衛會建立上報制度,獎勵先進。
      從1957年到1958年春夏,除四害席捲全國,一如當年流行的快板書宣傳的那樣:“有偵察,有伏兵/四面八方來圍攻/白天黑夜不消停……”


      4個月“剿滅“1.3億麻雀


      孫道行,今年72歲,1958年在商丘縣委工作。“那時我印象最深的是天天喊‘四無’口號,單位要‘四無’,宿舍要‘四無’,城市要‘四無’,農村要‘四無’。”孫道行說,1958年春節期間,單位開始向大家發蒼蠅拍、老鼠夾等工具,他和同事經常排隊、拿工具上街滅害。“衛生檢查很嚴,地上 發現麻雀糞便就不合格。”孫道行感嘆。
      從1957年年底開始,除四害已經成為全省各地“比、學、趕、超”的運動熱潮。在1958年2月7日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對包括河南鄭州、登封在內的北京、上海、甘肅等“除四害”行動積極的8個省份和地區進行了肯定和褒獎。
      “消滅四害,不但可以在10年內實現,而且完全可能提前實現。”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使這場史無前例的除四害運動進入狂熱的狀態。《指示》認為:“一個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高潮已在全國形成。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提前實現‘四無’的省和直屬市,已有北京定為兩年,河南定為三年,上海三到五年……決定今年內實現‘四無’的市、縣有河南的鄭州、開封、洛陽、焦作、登封……”
      當年4月2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又發出《關于消滅四害的緊急指示》,檔案記載稱:“目前全省已有63個縣市基本實現‘四無’,其中開封全專區12個縣全部實現‘四無’……苦戰一個月,實現‘四無’省。要全面圍剿、反復掃蕩、速戰速決、全殲四害……”從此以後,與老鼠、蒼蠅、蚊子並列的小麻雀,被徹底打入“冷宮”,迎來了命運的嚴冬。
      記者查閱河南省除四害進度檔案發現,據統計:“從1957年12月21日到1958年4月下旬,全省滅鼠1.35億余隻、麻雀1.39億余隻,滅挖蚊蠅(包括蠅蛹)18萬多市斤。”而據各地不完全統計,1958年全國共捕殺麻雀2.1億余隻。
      “那時候別說鄭州市區,就連許多農村也見不到麻雀了。”王治法說,麻雀之所以受害最嚴重,是因它最容易被發現,並且比老鼠、蒼蠅和蚊子好對付。
      事實上,1956年出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把麻雀當成“四害”之一曾引發了學術界的質疑,麻雀也因此曾被優待過。
      “說實話,我們當年並不特別討厭麻雀,麻雀這小東西跟老鼠、蚊蠅不一樣。”王治法認為,麻雀是一種雜食性動物,繁殖期食害蟲,並以害蟲育雛,當穀物成熟時,多結群飛向農田啄食。“當時就有動物專家提出麻雀的益害不能一概而論。”王治法說,可惜當時這些意見並沒有被采納。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動物學界就麻雀問題展開過爭鳴,一時間《北京日報》、《文匯報》等報紙發表了不少探討文章。後來在1957年10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中,對原來的除四害條文作了修改:“打麻雀是為了保護莊稼,在城市裏和林區的麻雀,可以不要消滅。”
      采訪中,記者瞭解到,當年“圍剿”麻雀奇觀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發生。如四川省邛崍縣成立“除七害運動委員會”,明確提出把麻雀定為“頭號敵人”,並劃分出了1945個“戰區”,“戰鬥員”總數21.8萬多人,當地打麻雀的“先進經驗”還被拍成新聞紀錄片在全國放映。1958年4月20日的 《人民日報》上刊登消息稱:“4月19日,北京市300萬人總動員,一天殲滅麻雀8.3萬隻。”
      慶幸的是,“麻雀冤案”持續近5年,最後在一些科學家的力挺下,經毛澤東親自批准,麻雀終于從“四害”名單中清除。時間進入21世紀,麻雀再次揚眉吐氣——2000年8月,麻雀被國家林業局組織制定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保護動物!河南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專家認為,違背了自然規律,到頭來受害的還是人類,“麻雀遭受劫難已經過去,對它存在與否的爭論也沒有了意義,但留給我們的反思並不會消失。”來源:河南檔案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