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水流石轉 磨成碧玉潭
( 2010-09-05 )





      如果九寨溝的湖池水是一方瑰麗絕世美玉的話,那麼米倉山的潭池水則是由美玉精雕細刻的藝術精品。
      在米倉山東河流域,幾乎每條支穀溪流都可以找到山間小湖盆。這些湖盆面積不大,一般都在數十平方米到數百平方米,最大的有數千平方米,因此當地人都不叫湖而叫池或者潭。古人有詩“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池大概就是指這些在水一方的潭景了。南江縣光霧山北坡的十八月潭和旺蒼縣萬家鄉的十八龍潭便是米倉山中兩處潭池景觀的典型代表。
      在層林盡染的光霧山北坡,有一個長約3.5公里的珍珠溝,珍珠溝的上游是一處山間盆地,在珍珠溝的下游出口,大江口河水和一條山間公路緩緩通過。在一陣陣林濤聲中,可以聽見一聲緊似一聲的水流飛瀑聲從珍珠溝中傳出,溝中就是“世人只知九寨溝,不識如月十八潭”的十八月潭。
      珍珠溝的穀床巖體是清一色的花崗巖。感謝這遠在幾億年以前從地殼深處噴湧而出的花崗巖,因為要不是堅硬的花崗巖,珍珠溝也許會變成喀斯特地貌的暗河或溶洞了,當然還要感謝偉大的造山運動和造山運動中間斷的隆升過程。
      十八月潭像串珠一般間斷分布在了3.5公里長的珍珠溝穀內,潭池最大不過數千平方米,一般都在幾百平方米的大小範圍內,幾乎每兩個潭池之間都有瀑布或溪水被相隔或比肩接踵。從地質構造的理論上講,每兩個潭池之間的瀑布都代表一段山體快速隆升的歷史,真是美不勝收。
      和南江光霧山下十八月潭遙相呼應的是在米倉山西段旺蒼縣鹽井峽谷上游萬家鄉境內的龍潭子潭池景觀。無獨有偶,萬家鄉龍潭子一共也有18個潭池,不妨可以稱之為十八龍潭。不同的是龍潭子的潭池不是發育在花崗巖體之上,而是發育在角礫巖巖體之上的同樣是水流旋蝕地貌景觀。

      恐龍故鄉  鮮為人知

      人們都知道河南有恐龍蛋,四川自貢有恐龍博物館,卻鮮有人知米倉山也是恐龍的又一故鄉,而且是多種恐龍的故鄉。旺蒼縣的嘉川鎮、東河鎮、五權鎮都曾經是恐龍的生棲之地。
      最早在米倉山發現恐龍是在1978年,當時四川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周世武教授來旺蒼進行化石普查,因為旺蒼南江一帶產煤,煤系地層一般都是發現中生代化石的理想之地。正是一位煤礦退休工人將一塊零散的化石交到了周教授手中,於是便由此翻開了中國恐龍化石埋藏分布地新的一頁。
      除了豐富的恐龍化石,米倉山南坡旺蒼縣境內古生代志留、泥盆紀灰質板巖和葉巖地層中還埋藏大量的菊石和鸚鵡螺一類的海相化石。這些個體雖小、但數量驚人的海洋底棲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