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父子回國看世博
( 2010-08-06 )



沙特館外面排隊的長龍蔚為大觀,一般人真沒有這個勇氣去等候五個小時。

      三四年前老李和世博會組委打過交道,多次到過他們上海的總部交流市場研究的事宜。這麼大的世界級盛會,當然是不容錯過的,於是趁暑假特意帶讀7年級的大兒子從加拿大回去一趟。
本以為是世界最新發明、高科技的集中展示,或是异域風情的集中領略,短時間就可以看到百來個國家的人文文化,來一趟就等于周游世界了。有些館,比如波蘭館、阿聯酋館等確實如此,用照片和投影、電影介紹自己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可惜大多數館不是,內容不一定與國家有關。比如英國館裏面啥都沒有,排隊幾個小時進去就看一條條管子裏的種子,你叫它什麼館都可以。
      加拿大館也如此,出來後我和兒子討論的結果是,其實還不如溫哥華機場有代表性,因為那機場的候機大樓有瀑布、小河、深海魚、圖騰、海豹和海豚的石頭木頭雕像,濃濃的咖啡味道,而這裏,基本沒加拿大什麼事,就是在大廳放錄影,畫面在音樂烘托下呈現出來一個小鎮的寧靜,但那個小鎮與真正的加拿大感覺相去甚遠,加拿大的名山大川、自然風光、冰球、滑雪等都沒有被展現出來。
      可能這與本次世博的主題有關:“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覺得其意思是通過城市化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對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掠奪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理解,這句世博口號對應的英文意思卻大相徑庭: “Better city,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城市”和“鄉村”一樣,通過改進,都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的,沒有孰輕孰重之分。
      世博,本該是世界各地的人歡聚一堂,但我們在裏面五天,很少看見歐美人士,很少看到日本人、韓國人、東南亞人、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四周圍排隊擠來擠去的全是帶各地口音的中國游人。中國似乎從北京奧運會起就不太在意和歡迎外國人,後來聽朋友說,為了安全起見,不止在簽證、租房等方面設有障礙,網民也有一陣子曾喊出“讓洋人滾出去”的吶喊,有些展館的照片、文字說明甚至是全中文的。
      兒子對上海世博的總體感覺不錯,每天回家無論多晚都堅持寫日記。那幾天他一個加拿大的同學也來了上海,對方說受不了那麼多人那麼熱,看了一天就再沒有去,聽說我們一共去了五天驚訝得不得了。而我對世博的印象則一般,可能是開始的期望太高。每天四五十萬人在園裏,排隊入館、進門照相、出門蓋章。現在的記憶就剩酷熱、人流、排隊,世博會更象一場本土的游樂集市,怪异的外觀,滿墻的螢幕,外加旅游商品銷售,我印象中的世博會=上海雙年會+上海科技館+深圳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