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從央視標王到破產:太子奶真相
( 2010-08-01 )



債臺高築,資金鏈斷裂,市場動蕩,職工和債權人堵門、堵路、堵橋的群體性事件不斷,風光一時的民營企業太子奶集團公司自2008年中期瀕臨崩潰。

      7月27日,株洲市委宣傳部對外界通報,創立了曾長期掌控中國乳酸菌奶飲料龍頭企業“太子奶”集團公司的李途純,已經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此外,法院也依法裁定“太子奶”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株洲市委宣傳部通報說,警方初步查明,截至2009年12月,湖南太子奶集團在全國範圍內面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或變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1.3億余元,其中絕大部分沒有兌付。
  是什麼讓風靡全國、一度成為央視標王的太子奶,發酵成為令人提起就搖頭嘆氣的需破產重組的企業?是什麼讓一個都認為非常成功的明星民營企業家,突然之間成為逮捕歸案的犯罪嫌疑人?


      泡沫式暴發的民營企業


  債臺高築,資金鏈斷裂,市場動蕩,職工和債權人堵門、堵路、堵橋的群體性事件不斷,風光一時的民營企業太子奶集團公司自2008年中期瀕臨崩潰。
  在太子奶危機深重的2009年,記者在太子奶集團公司株洲生產基地看到,太子奶總部辦公樓如同明清皇宮,幾座巨大的廠房大量采用鋼化玻璃、花崗岩、鏡面大理石、不銹鋼建造,外墻採西式建築風格裝飾,恍如一個主題公園。
在廠區鍋爐房東北側一個角落裏,從全國各地被退回來的過期太子奶堆積如山,一批工人正忙碌處理退貨。成立于1996年3月的太子奶公司,在1998年之前銷售基本局限于株洲市及其周邊,年銷售500萬元左右。
1998年,太子奶董事長李途純用分期付款方式以8888萬元價格拿下了央視食品飲料類的年度“標王”後,如雪片般飛來的訂單,催化了李途純經營方式發生“核聚變”。李途純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他有一套稱為“無成本生產,零風險經營”模式,即以太子奶為載體,向社會融資維持運轉和增長(這種經營模式,迄今仍為國內一些企業所用)。據株洲市審計和調查表明,太子奶不僅“賒賬”買原料和設備、外出招待用餐、建設豪華廠房,連職工食堂的食材包括豬肉蔬菜,都賒賬。太子奶出事時,在長沙一家酒店僅“月餅款”就欠了20萬元。
“只有應付款,沒有應收款”的畸形“太子奶”,帶有傳銷或者變相非法集資意味的“營銷網路”,在高峰期竟吸引了全國約7000名經銷商。這些人打入太子奶賬上的貨款,最高的一人有1200萬元。而與太子奶有間接利益關係的人,難以準確統計,據估計有數萬人。太子奶的“政策”是,打款越多、拿貨越多,現金折扣就越高。貨賣不出去,可以退回廠家換新貨。
這種經營模式,一個時期內還真製造出了一個超常發展的幻象:從1998年至2008年,太子奶銷售收入幾乎年年翻番,到2008年發展到了20億元。包括雀巢公司等在內的海內外很多知名企業,從2007年開始傾心太子奶,貸款、注資、參股、發債等不在話下,上市、收購等資本運作承諾也頻頻提出,其中國際一知名飲品企業曾提出要以15億元收購。


      “擊鼓傳花”式金錢游戲惡果顯現


  李途純坦承,“資本魔方”能實現財富呈幾何級增長,使他徹底迷失了方向。
  2007年初,太子奶集團更名為“中國太子奶(開曼)控股有限公司”,引進英聯、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風險投資7300萬美元,占離岸合資公司30%股權。同時雙方還簽了一份“對賭”協定:在收到7300萬美元注資後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團業績增長超過50%,就可調整(降低)對方股權;如完不成30%的業績增長,太子奶集團創辦人李途純將會失去控股權。
押下重注之後,太子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不擇一切手段,把目光聚焦到業績複合年增長率。然而事情的發展遠不如李途純預計的那樣樂觀,太子奶的大舉擴張顯得力不從心。根據太子奶內部資料,2008年太子奶的全年銷售計劃是36億元,可截至7月28日,太子奶全國銷售只完成了年計劃的26.75%。2007年後成本飆升,面對其他品牌的擠壓,還得經常折價銷售,太子奶的利潤已經越來越少。
太子奶的一位職業經理人指出,這種經營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產品沒有形成真實的市場銷售,而更似“擊鼓傳花”式的金錢游戲。經銷商不再在開拓市場上下功夫,而是四處尋找能打入貨款的機會,從中吃回扣。隨各種現金獎勵、折扣的比例越來越高,太子奶形成生產規模越大,成本就越高,資金鏈繃得越緊的怪象。
2008年,太子奶36億元的銷售計劃遠沒達到,導致公司與外資的對賭協定必輸無疑,上市之路也變得遙遙無期,企業負債超過25億元,原來主動向企業靠近的金融機構開始停貸和催款,職工工資和集資收益、經銷商貨款獎勵與折扣等開始無法兌現。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春節前,太子奶職工數千人次為了追討集資款、工資等,游行示威、堵路堵橋、圍攻株洲市政府,全國各地經銷商加入其中。


      政府“有限介入” 終未擺脫破產命運


  株洲市市長王群說,太子奶危機發生後,株洲市政府經過審慎評估,認為對太子奶“必須救”和“可以救”。但政府“有限介入”民營企業經營,終不是長久之策。太子奶負債高達25億元以上,僅利息每年就達8000萬元,按“有限介入”後的盈利規模預計年利最多1億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債務問題。一年後的7月23日,株洲市對外界通報,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收到湖南順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申請對湖南太子奶集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破產重整的申請書。並在稍後裁定湖南太子奶集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重整。
失敗的太子奶,敗在哪里?李途純在事業蒸蒸日上時,理想化的做大做空和不切實際的運作,無疑使企業陷入絕境。


      管理層的混亂讓人難以想象


在大多數人心中,民營企業管理應該是比較有序。但記者在探討“太子奶”企業管理時,一位原高管說:“原來國有企業有的機構多、冗員多、浪費多的毛病,太子奶都有;而國有企業管理有序、職工訓練有素、內部動作依章而行的優點都沒有看到。”這自然也是“太子奶”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
記者在太子奶采訪時,據其高管介紹,公司副總經理最多時有20多個,但卻沒有明確分工,誰管什麼,誰負責公司哪一塊,都沒有明確過。職工工資的多少、升降也是一種臨時動議式的決定,這讓記者大吃一驚。
李途純承認,公司管理層一度達到1000多人,副總經理有20多個,科室林立,內部管理沒有章法,職工工資福利沒有章程,全憑個人說了算。
李途純及其主要助手確定的目標也話會讓你更吃驚:10年達到1000億營業額,進入世界500強。
這就讓人不難理解,太子奶給社會的形象是:有點錢了就不知道怎麼安排,生怕沒有人知道,這裏建基地(成都溫江的廠房,一棟就有4000多平米),那裏修山莊、還要涉足服裝、食品、化妝品……有職工形容,太子奶開會,會議往往是有始無終,倒是賓館、髮廊、按摩院、桑拿浴室大賺了一筆。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巨大的廣告費用支出,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998年中央電視臺廣告招標會上,李途純石破天驚,簽下8888萬的廣告合同,一舉成為當年日用消費品標王,讓“每天喝瓶太子奶,天天補充乳酸菌”的廣告語馳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
1998年上央視之前,太子奶實際上充其量只有500萬元左右的年銷售量。但李途純的膽子很大,敢于拿8888萬元的標王。從廣告播出之日,銷售就爆發式的增長。1998年至2008年,太子奶幾乎年年翻番,到2008年發展到了20億元。有了這種操作經驗,李途純才敢于與外資投行“對堵”。



李途純。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