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獨二代”跟母姓引發觀念碰撞
( 2010-07-23 )



姓氏在華人觀念中被灌注宗族等內涵,也因此不斷引發糾紛。圖為台灣一名單親媽媽要求孩子隨自己的姓氏。中央社

“作為獨一代(第一批獨生子女),你的孩子會跟誰姓?”一項有近三千人參加的調查最近在中國網絡上引發討論。調查結果顯示,與傳統觀念不同,第一批獨生子女所生的“獨二代”子女中,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跟母姓。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在三十多年前,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那時出生的孩子被稱為“獨一代”,即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今,最早一批獨生女子已年滿30周歲,並進入婚育高峰期,他們的下一代被稱為“獨二代”。“獨二代”一出生就碰上了一個難題:父母雙方都是獨苗苗,孩子到底跟誰姓?
      網上調查顯示,有超過60%受調查者的孩子跟父親姓;而被問及為孩子取名的態度時,近70%網民表示可以考慮孩子跟媽媽姓;在有兩個孩子的情況下,有65%的人同意讓兩個孩子分別跟隨父姓和母姓。

      老一輩“承祖”意識強
      《中國婚姻法》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除了“上門女婿”(即男性結婚後搬入女性家居住)和一些有子隨母姓習慣的地區,子女大多隨父姓。在跟帖回復的網友中,有自認比較古板的網民表示,按照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孩子還是要隨爸爸姓。但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女性承擔與男性一樣的工作壓力,工資也相差無幾。有一名跟帖女性網友表示,第一個孩子跟丈夫姓,希望第二個孩子可以跟自己姓,“這樣公平些,我跟老公一起賺錢養家養孩子,我們一樣辛苦。”她留言說:“不過老公不同意,覺得孩子是他們家的人。”
      隨中國婦女地位的日益提高,尤其在男女地位差別不甚明顯、甚至女性地位略高的上海、重慶等中國部分地區,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跟母姓。一名重慶的女性網友跟帖說,因為自己姓氏好聽,孩子跟她姓,“老公也同意,說姓跟誰都一樣。但是我公婆不喜歡。”
      社會專家認為,姓名只是人的一個社會標籤。但數千年來,中國人在這個標籤中灌注了血緣、族譜、宗法等內涵,尤其老一輩人,有強烈的“承祖”意識,認為孩子的姓是“香火傳承”的標誌。

      男權思想仍根深蒂固
      剛剛幫女兒辦好小學入學手續的孔先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小麻煩——一直隨母姓的女兒參加入學考試歸來,突然質疑“爸爸是不是親爸爸”,理由是“其他同學都和爸爸一個姓,怎麼我和爸爸兩個姓?”哭笑不得的孔先生夫婦費了老大的勁兒才向女兒解釋“隨母姓”的原因,但困惑隨即而來:今後女兒難免經常要向別人解釋“隨母姓”,會否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
      “和其他家庭的反復商榷不一樣,當年還是我主動提出讓女兒隨她媽媽姓的,主要是一心想討好丈母娘,可是一點都沒考慮到因此產生的影響。”孔先生一臉無奈地說:“從之前幾年看,也沒多大關係啊,怎麼小學剛報上名,就跑出這麼個麻煩事兒。”
      孔先生一邊教育女兒如何面對自己的姓名,一邊和妻子商量到底要不要給孩子改名。
      據悉,目前,隨獨生子女生育高峰的出現,小夫妻甚至兩個大家族之間關於“兒隨誰姓”的爭議也逐漸凸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是:隨時代進步,現代中國女性越來越追求和男性同等的地位;與此同時,父系社會、男權主義等思想在中國部分地區仍根深蒂固。於是,每家的唯一孩子到底跟誰姓就引發了兩種觀念的強烈碰撞。為緩和矛盾,不少家長給孩子起名時使用“雙姓”:即把父親和母親的姓氏合到一起作為孩子的姓氏,或干脆直接作為孩子的全名。
      有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國家可以出台政策,允許從法律上承認公民使用兩姓組合創制新的姓氏。
      這不僅有利於解決“獨二代”隨誰姓的社會問題,也有利於打破由“承祖”而導致的封閉社會,使其更開放,自由度更高。

      全家參與 “姓名大戰”持續
      未來一段時間,也許會有越來越多“兒隨母姓”的情況出現。懷孕不久的于小姐對寶寶姓名的打算是:男隨父姓,女隨母姓,如果是雙胞胎正好一人跟一個姓。她說:“我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也就沒有嫁娶之說,男女雙方的姓氏就該是平等的。”而在宋小姐家,由雙方家庭“指導”的“姓名大戰”看似和平解決,實則暗中持續。宋小姐家只有姊妹三人,終於在孫輩盼來一個男丁的宋媽媽當然希望外孫隨女方家的姓;然而男方家對這個長孫也相當在乎,當然不希望是“外姓”,談判結果是:寶寶跟爸爸姓,但名字裏要加入媽媽的姓。
      宋小姐夫婦對這一解決方案沒有意見,但是宋媽媽還是偷偷給外孫起了一個“女方姓氏”的名字,每次寶寶隨媽媽回家,以宋媽媽為首的女方家人都會公開叫這個“新名字”。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宋小姐也暗暗發愁,“寶寶懂事後問起兩個字,怎麼作出解釋呢?”
      一網絡社區裏,網名“楓葉飄零2006”的媽媽則遭遇另一種尷尬:“兒子出生後,一想到老公姓‘母’,而這個姓氏又經常被人取笑,我就想讓兒子隨我姓,但是遭到公婆的堅決反對。”有網友跟帖,主張這位媽媽讓孩子遵從父姓,“這麼稀少的姓氏,更應該傳承下去啊。”一位網友更支招說:“你以為不跟父姓是為兒子好,但實際上受傷害的還是兒子啊,人家遲早會問及,說出原因還是一樣遭受嘲笑,還不如從小教育他尊重這個姓氏呢。”
      “都說姓名只是個代號,但孩子隨誰姓,有時候還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在南京一家私立小學擔任英語教師的喬小姐說:“我帶過一對龍鳳胎學生,哥哥隨父姓,妹妹隨母姓,結果開學沒幾天就常有小朋友纏他們問‘到底是不是親兄妹’、‘為什麼不同姓’之類的問題,剛開始,在老師的幫助下,兄妹兩個還很耐心地和同學們解釋,可是小朋友的好奇心總是很強呀,總想就‘不合常理’的現象追問下去,後來兄妹倆都表現得很不耐煩,不但影響到和同學們相處,甚至影響到學習情緒。”

      父母姓氏組合 也成一個名字
      現在孩子隨母親姓的比例雖然還不佔“主流”,但比前幾年明顯增多,而融合了父母兩人姓氏的名字更是大大增加,比如李魏某某、陳含(韓)某;有的干脆將孩子的名字就用父母兩個姓氏組合,比如楊柳、李葉等。
      在父母姓氏組合時,有的將父親姓放在前面,也有的將母親姓氏放在前面,這要看讀出來是否好聽。一位家長開玩笑說,如果真像相聲裏說的那樣,給孩子起了個“孫侯”、“齊馬”,可鬧出笑話了。有關專家認為,姓氏是血緣傳承的標誌,所以一些家庭,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看重孩子姓氏也在情理之中。

      女隨母姓有遺傳學依據
      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教授盧大儒提出,假如女兒隨母姓,就能把線粒體DNA的遺傳路徑保留在姓氏中,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母系祖先,“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有充分的遺傳學根據”。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每個細胞內有23對染色體,包括22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組成是XX,男性是XY。一對夫妻生的是兒子,父親Y染色體上的DNA就會傳到兒子的Y染色體上,但無法傳給女兒。如果父生子,子生孫,孫又生重孫,這樣傳承下去,Y染色體的傳遞是一直伴隨的。
      在沒有基因突變的前提下,每個男性都擁有和他祖宗相同的一條Y染色體。遺傳學研究發現,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線粒體,是母系遺傳路線的最重要標識。由於只有母親的線粒體才能遺傳給子女,因此如果母親生女兒,女兒生外孫女……線粒體的DNA就會一直傳遞下去。如果母親生兒子,那母親的線粒體遺傳就會中斷。假如女兒隨母姓,就能把線粒體DNA的遺傳路徑保留在姓氏中,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母系祖先。
      盧大儒指出,姓氏對遺傳學研究非常重要,由於“子女隨父姓”的習俗延續了幾千年,如採取“女隨母姓”,追尋母系祖先就不會那麼困難了。除了遺傳學依據,盧大儒還提出,“子隨父姓,女隨母姓”能進步實現男女平等。千余年來人類社會都是父系社會,姓氏傳遞沒有女性的份,而“女隨母姓”能讓女性擁有姓氏傳遞的權利。
      從另一角度看,女兒繼承父姓後,無法把姓傳給她的後代,所以女隨父姓比較“浪費”,不如隨母姓,讓母親的姓氏有機會傳承下去。
      盧大儒還指出,他提出的構想或許還能糾正“重男輕女”思想。在中國,把生兒子視作“傳宗接代”的人絕不在少數,這導致超生現象和男女比例失衡。如果引入母系姓氏傳遞的原則,父系姓氏傳遞在人們觀念中的重要性就可能逐漸淡化,有利於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斷後”的觀念。
      對於盧大儒的觀點,有專家認為,此建言是合理的,但也是超前的。因為自然科學界的新發現,要被社會文化所“內化”,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子隨父姓,女隨母姓”這個倡議的提出,對於男女平等這一目標不斷完善無疑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作用很有限。

      爭未來寶寶姓氏準新人鬧“婚變”
      張平(化名)和男友李茗(化名)戀愛兩年,感情甚篤。最近,兩人開始談婚論嫁。本該是件高興事,卻因“未來寶寶”的姓氏問題,雙方沒能談攏,結婚議程擱淺,鬧起了“婚變”。 
      原來,張、李兩人都是家裏的獨生子女,雙方父母會面時,無意間談到了下一代的姓氏。張平的爺爺年事已高,非常在意姓氏。他就這麼一個孫女,若孩子隨李姓,就意味他家的“香火”要斷滅,他無法接受這種“斷子絕孫”的結局。 
      李茗父母對準媳婦提出孩子隨母姓的要求斷然拒絕,認為這樣的要求簡直是天方夜譚:“既然是娶媳婦,孩子除了姓李還能姓什麼?這種要求太過分了。我們情願他們分手,也不要孩子隨母姓。”而李茗表示:“我們兩人真心相愛,對孩子姓氏倒無所謂,主要是長輩們觀念上放不開。但礙於男人的面子,心裏肯定有些疙瘩。”最後,經過家人多方做工作,張爺爺才無奈放棄。



如果家有兩個子女,可分別隨父母姓氏。圖為一對正在植樹的雙胞胎姐妹。新華社

老一輩傳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往往是家庭中最反對孫輩跟隨母姓的。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