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頸椎病如此高發?
( 2010-07-16 )
在脊椎相關疾病中,頸、腰椎病最常見,且以頸椎病發病率、致殘率最高,臨床症狀也最複雜。為什麼如此呢?這與頸椎本身的結構、所處位置密切有關。
下面就這些因素,具體分析頸部為什麼特別容易受傷致病。
1.與頸椎的解剖及生理結構有關:
脊柱頸段由7個椎骨重疊連接而成,在上下相鄰的頸椎之間,有精妙的關節和堅強的韌帶,第二頸椎以下,椎體間有堅韌而富有彈性的小圓餅狀的椎間盤。
由于頸椎椎體較其他脊椎骨小,結構也最薄弱,且它不像其他節段的脊柱,有胸廓、腹肌、髖骨等輔助,因此就形成了力學上不穩定的骨胳結構,但其活動度和活動頻率卻是脊柱骨中最大的。穩定性差和活動度大形成一對鮮明的矛盾,隨年齡增長,頸椎發生退形性變,頸椎失穩加劇,當頸部受寒痙攣或扭傷,或睡姿及枕頭不當等不良因素均可致頸椎生理曲線改變、後關節錯位,脊椎內外平衡失調而發生頸椎病。
2.與頸椎周圍結構有關:
頸椎周圍為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當人體端坐或站立時,側方觀似乎是直的,但包繞于內的頸椎並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稱為頸椎的生理曲度,它是由于頸4至5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的,是人體正常生理的需要。一方面可增加頸椎的彈性,減緩震蕩,防止顱腦損傷,另一方面也是頸部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的正常生理需要。
椎管內容有脊髓,並發出8對脊神經,自各椎間孔穿出,在椎管外結合形成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是頸椎病最常累及的神經。
頸叢神經支配頭枕部及頸前後部、胸肩部;臂叢神經分布于上肢、上胸部、上背部、肩胛等處的感覺和運動;椎動脈經頸6-2椎間孔入腦。
當退變發生頸椎曲度改變或骨質增生影響椎管、椎間隙和椎間孔,則可壓迫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產生頭頸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或感覺過敏,甚至運動功能喪失、癱瘓等症狀,椎動脈受壓則可出現眩暈、惡心甚至發生猝倒及中風等。
同時頸部還有4對腦神經,分別是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及舌下神經,一旦這些神經受累,則可表現經血壓、呼吸、心率、消化系統及咽部感覺等异常,故臨床中常常有發生誤診的病例。
3.制動困難:
由于頸椎所處位置使其很難制動,這對那些必須制動才能避免其傷害的人群來說是一個難題,即使使用頸圍或頸托,也只能部分限制其活動,夜間的制動更不能保證。
4.咽喉部炎症:
一般人只知道頸椎病與長期低頭屈頸有關,實際上,很多頸椎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咽喉部炎症。頸椎與咽喉毗鄰,兩者之間的淋巴迴圈存在密切聯繫。
咽喉部的細菌、病毒等炎性物質,可以播散到頸椎部的關節及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使這些組織痙攣、收縮、變性,肌張力下降而致頸椎骨膜或關節的炎症反應,滑膜腫脹,壓迫神經根而致頸椎病。
總之,頸椎的易傷和頸椎病的高發均與頸椎解剖結構、生理特點密切相關,瞭解這些,有助于我們盡可能避免超其生理負荷和範圍的不良因素,儘量減少其傷害,以期使頸椎病的發病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