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深圳《命運》奏響
( 2010-06-04 )



面對外界對自己身體的關心,李雪健風趣地表示:“瘦點上鏡更好看。”

沒有糾結的戀情、驚險的懸疑、黑暗的官場,《命運》依舊打動人心。這部以深圳改革開放30年為大背景的電視劇,自亮相中國大陸熒屏就讓許多觀眾欲罷不能。可惜電視劇無法把同名小說照搬,重要人物雖悉數“到場”,卻只能隱姓埋名,讓人略感遺憾。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命運》,是編劇陸天明耗費4年打造的最新力作。故事以上世紀70年代的逃港事件作為開端,讓觀眾一開始就看到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對立,體會到改革是大勢所趨;逃港事件使得北京政府決定在沿海建立經濟試驗區,時任省委副書記的宋梓南(李雪健飾)臨危受命,奔赴鵬城擔任市委書記開始改革,馮寧、陶怡等一系列小人物隨之改變的命運,喚起觀眾的情感記憶;面對人口只有3萬、一切都是百業待興的鵬城,宋梓南帶領一眾人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和實踐,由此影射出的艱苦奮鬥、官場腐敗,讓作品現實性與批判性兼備。

      人物均有原型
      陸天明在小說中用真實的地名與人名還原歷史,並把鄧小平等一批領導人物以實名的形式和書中的虛擬人物結合在一起,以體現真實感和厚重感。但因各方限制,到了電視劇中深圳改為鵬城,蛇口變為河口,但這並不妨礙觀眾把角色與其影射的真實人物對號入座。宋梓南被認為是深圳改革之初四位市委書記的結合體;高明扮演的河口工業區董事長余濤是改革開放中最靠前的排頭兵,敢想敢做,常為宋梓南出謀劃策,其原型是原蛇口區委書記袁庚;陳思成扮演的創業者馮寧,指代了萬科地產總經理王石、華為總經理任正非等創業者;劇中提到的“四分錢獎勵制”、“新華社記者遞交逃港調查的內參”,以及“1992年鄧小平為深圳題字台前幕後”等細節,都有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可查。

      有瑕疵仍大氣
      “夠大氣”是多數觀眾看完《命運》後的感覺,雖然該劇在某些情節設置上不夠嚴謹,但絲毫不影響其整體“形象”。尤其是幾個主要角色,代表大時代下改變的官員、商人、平民,沒有因題材的龐大而捨棄細膩單取粗線條,反而在大背景下各有特色,令觀眾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