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毒舌”克魯明 天生反叛者
( 2010-05-23 )





      小布殊在任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圖)的“毒舌”不停罵了8年;奧巴馬執政後,他又成為新政府的挑戰者。
    在他的經濟評論專欄中,克魯明顯得好戰且執於政治,最近頻頻撰文炮轟中國外貿政策、人民幣匯率過低。面對外界給的諸多綽號:“鬼才”、“特立獨行的經濟學家”、“學術超男”,他說自己是個天然的反叛者,“我所擁有的就是聲音”。
      因為對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地理位置的分析方面的成就,克魯明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1953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猶太人,畢業於耶魯大學經濟學專業,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先後在耶魯、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任教,2000年起,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1994年他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預言,使他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地位如日中天。
      據《南都周刊》報道,每天醒來,克魯明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查詢幾個網站,如果當天不用寫專欄,他就會和妻子羅賓到公寓旁的海灘上走走,或者走到附近的小鎮吃早餐。
      當天要是寫專欄,手順的話,午餐後沒多久也就寫完了。他會把草稿遞給羅賓編輯。以前,她會做很多改動——他們倆覺得,如何把經濟學傳達給門外漢,羅賓更在行。
      她也是個經濟學家,兩人相識時,羅賓正在麻省理工當博士后,而克魯明在那兒教書。但現在他也拿手多了,因此她的編輯集中於減少文章的枯燥和抽象,並且讓它更憤怒。
      最近,他在給《滾石》雜誌的一篇稿件中寫道,“在奧巴馬努力應對危機時,他不會從共和黨的領袖那裏得到任何幫助”。在這句話的後面,羅賓加上了一句,“更糟糕的是,他還會遭遇阻礙和謊言。”
      很少的情況下,他們會意見不一,而這個時候她就會成為那個促使他更憤怒和更執拗的人。她推動他公開抨擊阻礙議案通過的行為。她想他更頑強地繼續支持醫保法案的公共選擇。經過幾個不眠之夜,與自己的責任感扭打之後,他得出結論:一個有瑕疵的法案也比沒有法案好得多。於是,他選擇支持它。
      2009年的最後一天,克魯明在《紐約時報》撰文,把“掠奪行為”的大帽子扣到中國頭上。“我預測2010年將是屬於中國的,但這並非一件好事。”
      克魯明在文中說,中國“一味依循重商主義政策,把匯率人為壓低、保持高的貿易順差。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的今天,這無異於是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掠奪。”這些話和美國國內一部分政客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舉動遙相呼應。他言辭尖刻的言論,一時在西方引起激盪。
      不僅如此,克魯明也一再批評中國的巨大貿易順差是操控匯率的結果,說“中國通過設定相對固定的匯率,並通過大量購買外幣來維持其貨幣較弱的估值”。
      現在的克魯明越來越繁忙了。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後,一時風頭無兩的他儼然成為滿世界指點江山的“救世明星”。除了去普林斯頓大學講授兩門課程,他一周還要寫兩篇專欄,又要忙寫書。
      他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的博客,更是吸引了很多粉絲追著看,有時候一天會更新六次博客。巡迴演講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而在2009年5月,短短三天的中國“走穴”就吸走近40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