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建拆交替 城市建築短命
( 2010-05-14 )





由於規劃與設計問題,2010年2月6日,江西南昌一個使用不到十三年的四星級大酒店,在“浪費公眾財富”的質疑聲中爆破,留下一堆約四萬噸的廢墟。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型建築的使用壽命一般都超過五十年,而在中國,“短命”建築卻越來越多,例如在福建,一所投資一千五百萬元建成的小學,僅兩年過後就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在北京工作的于波前不久回家鄉過年,她最大的感觸就是:過去一年家鄉變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拆建,聽說在爭建中國衛生城市和園林城市。我很高興看到家鄉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印象裏有些房子建成也就十來年,為什麼都要拆呢?”

      少有人滿意城市規劃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人對自己所在城市的“短命”建築有印象;對於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規劃,50.1%的人表示不滿意,41.8%的人表示“一般”,僅8%的人表示滿意。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東泉認為,建築“短命”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施工品質存在問題,使得建築壽命不能達到設計年限;二是建築設計落後,人們審美水平提高後,發現以前的建築造型與自然環境、街區等不能很好協調;三是土地升值過快,原來的建築性質不能充分體現土地價值,拆掉重建更合算。 
      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則強調說,很多城市的建築沒達到使用年限就拆除,國情和時代是主要原因。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中國一些地方確實有一批質量差的房子,但大多數都還可以改造和修復,“現在普遍選擇拆除,多是為了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民意調查顯示,關於城市建築總“短命”原因,83.5%的人選擇“地方領導片面追求形象、政績”,71.8%的人認為是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接下來還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審批拆除程序有問題(36.2%)、建築設計有問題(28.8%)等。

      “個別領導主觀決定”
      “城市建築‘短命’是經濟利益驅動下各種利益博弈的結果。”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臨安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土地投機獲得的利潤比較大,比如海南三亞要建成國際化旅遊城市,一些開發商看到商機,就把蓋好的房子拆掉,重新規劃後再蓋新房賺錢。
      “老房周邊的道路、電力等基礎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拆後再建的收益比開發新樓盤要多。”劉臨安說,雖然局部獲利了,但從整體上看浪費了社會資源。
      民意調查顯示,88.2%的人認為拆除使用期不長的建築會浪費社會財富;80.0%的人認為會勞民傷財;47%的人表示會造成環境污染;37.5%的人表示城市的穩定形態和韻味無法保證;33.2%的人說會打亂城市總體規劃;僅7.1%的人認為總體有利於城市發展。 
      呂斌認為,其實很多行政主管部門是很有理性的,關鍵是個別領導的主觀意志太強,所以誰來決定規劃是關鍵,大的決策很重要,比如城市的CBD是不是要擴建,擴建會不會影響歷史文化,市場到底有沒有需求,“規劃後主要領導要負責,不能建完了就不管了,下一個領導來了就拆。”
      至於如何解決目前存在的城市規劃問題,79.9%的接受調查者希望建立問責機制,追究浪費社會財富的行為;69.2%的人建議改變官員以GDP為主導的政績考核體系;63.9%的人認為要事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60.5%的人建議拆遷或重建決策透明化;56.4%的人認為要健全審批和監督機制。

      政府改規劃 民眾怨遷
      2010年1月26日,位於福州市台江區寧化街道祥阪支路祥阪小學人去樓空。這所投入使用才一年多的現代化小學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拆遷,“史上最短命小學”的稱謂不脛而走。這一變化的背後,是隨福州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當地政府強力改變了福州原有規劃。
      據《時代周報》報道,2月8日早上近八時,祥阪小學門口突然出現了幾輛搬家車輛,部分課桌被搬上車,運到位於鼓樓區工業路的閩江學院舊校區。
      由於周圍數十名居民聞訊趕來將未走車輛圍至中午,小學搬遷暫時中止。
      但更大的不安籠罩小學周邊約3400戶民眾:2010年元宵節後,他們將陸續離開入住僅四年至十年的商品房小區,因為這裏被規劃為商務中心二期用地。
      在祥阪小學斜對面的一個小區裏,67歲的老人黃光忠得知拆遷消息,如孩子般地哭了。黃光忠於2000年在女婿資助下,加上銀行貸款,才買了這套住宅。但2009年11月初,《福州晚報》一則“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建設啟動”的新聞讓黃光忠夜不能寐。
      報道稱,該商務區規劃用地西起上浦路、東至西二環路、北起工業路、南至北江濱大道,總用地面積約1.09平方公里。據此,黃光忠所在的雙福新村亦在拆遷之列,他不得不面臨再次搬遷的命運。
      在2009年10月12日公布的《關於推進福州市閩江北岸中央商務中心建設工作有關情況匯報》中,台江區政府意識到了拆遷的困難,在匯報中建議上級適當提高過渡費標準和提供適量過渡周轉房,對於“部分涉遷商品房入住年限較短,建議適當提高商品房裝修補償標準”。
      在福州,商務中心項目已被寫入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它被視為福州“城市新中心”和“大手筆”,還包括擬建一座103層的摩天樓,以與台北101大樓遙相呼應。面對輿論的強烈質疑,連日來,商務中心辦公室在網上發布通稿式觀點予以掩飾。而由於強大的輿論反彈,福州市官員對商務中心二期工程表態謹慎。

      政協委員上書 痛陳城市發展弊端
      “在我們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建築短命現象也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實。”中國政協委員陳萬志2007年時曾上書痛陳城市建築“短命”四原因。
      陳萬志說,根源還在於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盲目追求短期政績、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特別是在規劃建設一些重要建築時,缺乏科學的論證,全憑少數決策者“拍腦袋”,而下屆領導上任,又重蹈覆轍,使城市建設陷入反復拆建的惡性循環之中,由此造成公共財政的巨大浪費。
      他認為,導致目前城市建築出現“短命”現象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城市發展理念的偏頗,“不少地方陷入城市建設‘新’就是好的認識誤區,而不顧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想建就建、說拆就拆”。為片面追求局部經濟利益而頻繁拆遷同樣容易導致城市建築“短命”。
      陳萬志認為這些做法既損害城市的總體效益,也會造成新的城市問題,如因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和糾紛不斷增加,拆遷也帶來了大量的建築垃圾等等。同時,由於建築設計和施工品質本身不過硬所造成的建築“短命”現象也時有發生。

      各地第一爆不斷響起
      2010年2月6日15時,隨一道電光閃過,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核心地帶傳出一聲巨響,一棟二十二層高的大型建築轟然倒塌,當地的地標式建築五湖大酒店的拆除復建工程就此開始。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五湖大酒店是一座四星級酒店,建成不過十三年。它之所以如此短命,按照業主方面的說法,是因為它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如沒有大型停車場、消防設施和消防通道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隱患等。爆破拆除,似乎是五湖大酒店從落成伊始就已經注定的命運。但從媒體的報道中,人們也可以看出另一個更深的原因:五湖大酒店所在地位置優越、風景絕佳,當年建成的酒店已經不夠氣派。而對於投資方來說,只有把一切抹掉重來,在這裏打造出更領先的建築,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商業邏輯。
      大約從2007年杭州爆破“西湖第一個高樓”開始,大陸各地不斷響起“第一爆”的嘈雜聲響。不少被拆除的建築,都曾經是當地的地標和形象工程。
      廣東中山市“豪宅代表”山頂花園被拆除時,當地媒體自豪地將之稱為“亞洲第一爆”,因為其爆破拆除的體量幾乎是亞洲之最……眾多高樓大廈紛紛進入爆破拆除的行列,不僅烘托出一幅熱烈的大拆大建都市景觀,也反映出當代城市建設在規劃、設計和建築品質方面的亂象。
      據悉,被拆除的大型建築,很少真正存在品質問題和安全隱患。中山市的山頂花園被拆除時,有人說,該建築有消防隱患。但當地消防部門卻反駁說,該建築根本沒有報檢,所以根本談不上有問題。
      城市有自己的文化記憶,建築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有評論認為,從小處說,盲目的拆建是對城市生態的破壞,往大處說,對大體量建築的拆除更是對城市文化和民眾生活的傷害。



因拆遷引發的矛盾屢現報端。圖為2009年4月,深圳福田區部分業主與拆遷方發生衝突。

各地頻現“第一爆”消息。圖為2008年11月1日,重慶市實施主城區房屋改造以來的“第一爆”。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