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家長心聲與共鳴
( 2010-04-23 )



過去一年多以來,承蒙各位讀者的支持,陸續都收到不少讀者來電或者寫電郵,來分享他們對教育和培養孩子的看法,我嘗試在這邊歸納一下他們的意見或困惑,看看大家有沒有共鳴。

      1、對這邊制度不瞭解
      這個我在本欄時常強調的,卑詩省的學分制度、畢業制度與學校教職員的分工,都跟國內、香港、臺灣等地的不盡相同,成年人尚且對生活起居的轉變而感到壓力,更何況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呢?做家長的需要主動學習,多瞭解這邊的制度,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才能幫助他們順利適應這邊的新生活。孩子往往跟著父母的樣板來做人處事,假如家長整天在埋怨這裡的不好,懷緬以前在原居地的風光,就變成了原地踏步,孩子也會形成這種心態,事事不進取,晚晚上網與國內的朋友聊天打電動,這個也不是父母苦心經營移民之後想看到的結果吧。
      送孩子去讀書是為了甚麼呢?大家有沒有想過呢?是為了名成利就、高薪厚職嗎?為了填滿白天無所事事的時間嗎?其實我覺得孩子在讀書過程裡面最重要學到的人生課程,就是如何面對困難而不退縮,並且堅持目標繼續前行;學習如何去運用知識和邏輯去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難道讀書不辛苦嗎?學習新的知識要背誦也挺困難啊,面對考試面對人際關係也要熬過去啊。他們往後將會為了一生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煩惱,為了各樣大大小小的事情去做抉擇,在學校期間所面對的問題和要做的決定,正是用來實習將來去面對更多更大的挑戰。
      家長在這路上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好榜樣,孩子見到父母為了他們的學業而主動認識這個制度、積極關切他們的學習情況,將會對他們起了正面進取的影響力。

      2、自己英文不好、親戚不多
      若要多瞭解這邊的學校情況,接下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語言溝通了。無可否認,在我們的原居地,每樣事情都可以用母語,解決問題起來得心應手。來到溫哥華也算是幸運,畢竟移民數量大,日常買菜、醫療、娛樂、銀行等各樣需要,不乏普通話的支援。可是在教育這一環,無論如何,孩子上學畢竟要用英語,他們困擾、沒信心、交不到朋友在所難免,最怕是他們慢慢討厭上學和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才是家長頭痛的問題。
      家長假如希望跟老師溝通瞭解孩子讀書情況,也得用英語。有親戚朋友的話,還可以請他們幫忙一齊去學校,沒有親戚朋友的,就只好在家看孩子干急,那種心情只有身同感受的人才會明白。

      3、人云亦云
      家長為了孩子的事情而感到懊惱,當然會希望尋求出路,可惜很多時候新移民來到這裡,接觸的圈子也是新移民,諮詢意見來來去去就局限在新移民的思路和認知,沒有準確訊息,也並不深入和具體,意見紛云,家長都感到無所適從,一旦相信了錯誤的訊息,更會讓孩子走錯方向或枉繞了圈子。

      4、叛逆的子女
      能夠有資格移民的很多都是正當壯年的專業人士或者生意人,他們的孩子從年齡上計算自然是十來歲的青少年,也是中學階段的學生,不是每個孩子都經歷反叛期,有些孩子風平浪靜,完全沒有反叛過的。但我接觸的青少年當中,似乎聰明的孩子都比較傾向反叛,在以上三個難題之下,再加上叛逆的子女,當家長真的不容易。
      回應第一點,儘管家長期望親密的親子關係,事事關心子女,奈何孩子不領情,你愈關心他他愈愛理不理,什麼都不說出口,真的讓家長很為難。首先我們要明白,反叛期是人生必經階段,這個時候不必勉強孩子,最好有一個人當援衝,可以是家中的親戚,也可能是一個外人。在我工作的學校,由於輔導員說普通話,她時常充當這個角色,跟家長密切溝通,也引導孩子在學校安心讀書,在緊張的親子關係起了援和的力量。下一期我會詳細談談第3點“人云亦云”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