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溫州“分歲酒” 豐盛見長
( 2010-04-09 )



溫州年夜飯豐盛,圖為一位民間工藝美術師展示了他用米粉加顏料捏製的一桌米塑“年夜飯”,格外引人注目。新華社資料圖片

      冷盤十樣 鰻鯗佐酒
與各地一樣,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松糕等等,尤其年夜飯,則要儘量豐盛。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曆十一月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上密密麻麻地紮滿鐵釘,上面掛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裏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人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除魚、肉外,溫州人還搗糖糕,即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里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裏,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溫州人把年夜飯叫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吃“分歲酒”很講究吉祥,現在許多家庭酒席上會用十隻朱砂高腳紅碗盛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橘(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
      而在甌北,民眾都有吃年糕的習慣,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準備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盞碗,取其“高”字,謂“一年高一年”,也有吃年糕的,因“糕”與“高”諧音。
      年糕做法有炒年糕、煮年糕、蒸年糕、油炸年糕。煮年糕清香可人,潤滑而爽口,再加上青菜葉的清香,蝦米的鮮味,味道令人回味無窮;蒸年糕,是將其切成塊狀,放到蒸籠裏蒸熟,煮後加白糖或其他調料;煎年糕,就是用油煎,煎至油黃,再加適當香料或其他調味料,那種香酥味美的回味給人又是另一番佳境。

      三絲敲魚湯
      浙江溫州民間傳統菜,由鯇魚、熟火腿、水發香菇、熟雞脯等製成,成菜後魚片透明亮麗,光滑潔白,味道鮮美,別具一格。其製作過程為:用料:鯇魚一條750克、熟火腿25克、水發香菇、熟雞脯肉各50克、菜心100克、料酒20克、干澱粉10克、清湯500克、熟雞油10克。
      做法為:1、將鯇魚切成片,在砧板上放上干澱粉,將魚片放上用小木槌敲擊;2、將魚片放在清水鍋中煮熟,切成條,熟火腿、香菇、熟雞脯肉均切成絲,將菜心在沸水鍋中汆熟;3、炒鍋中放入清湯,放進魚片、菜心、精鹽、料酒,等湯燒開後加入香菇絲、熟雞脯絲、熟火腿絲、味精,淋上熟雞油即可。

      年初一 海南人齊吃齋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大年初一海南人必吃齋。
      吃齋的齋菜要求很嚴格,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選上的。只有茄子、豆腐、六薑(蕎頭)、水芹菜(種在水田裏的一種芹菜,根大又白,根可吃)等等。為何只選這幾種齋菜?這是有原因的。原來,茄子的“茄”字,海南話是比別人好的意思,吃茄子象征比別人好;水芹菜的“芹”字,海南話讀音和普通話“勤”字諧音,吃芹菜象征新的一年工作勤勤勞勞,發財致富;六姜根多又白,很像壽翁的銀鬚,海南人吃六薑是連根帶葉一起全吃的,吃六薑,寓意長壽,老人能活到像壽翁那樣,毛白鬚黃;豆腐嫩口無纖維,無牙齒照樣能享用。吃豆腐,也有一個美好的祝願,那就是,活到牙齒自然落光(古時人認為,人活到無牙最長壽);豆芽的形狀很像壽翁,豆瓣像壽翁落光頭髮的頭,有點彎的豆桿像壽翁的身子,吃豆芽也象征長壽。
      每到年末,幾乎家家就要忙備齋菜。炒齋菜一定得用植物油,古時,齋菜炒好後,要端到正廳八仙桌上祭祖,並守歲,初一早上才開始吃齋。
      初一吃齋,據說是海南人世代相傳下來的,除了有濃濃的過年習俗外,而且還是科學的飲食習俗。因為除夕晚飯,都是大魚大肉,葷吃得多,使人有油膩感。初一不吃葷專吃素,這就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的油膩感,初二後再吃魚肉,就會更香更美。這種過年吃俗,從科學飲食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最佳的春節飲食方式。
      而春節小吃中,家家戶戶都有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還會做米花糖、花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