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明月依舊照姑蘇 美好老時光
( 2010-04-09 )



蘇州園林甲江南。網上圖片

常聽蘇州人抱怨城市建設比不上杭州,但外人卻覺得,幸好蘇州建設腳步慢,才能保持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情。蜿蜒曲折的小河,白牆灰瓦的傳統江南民居,寬闊優雅的古典園林,大概即是遊客對蘇州全部的印象。

      蘇州雖然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但是看起來卻不是個高樓林立的繁忙城市。
      其老城區給人的感覺,會讓人覺得蘇州還是個小河道、老建築遍布的老城市。過去總是聽說蘇州人抱怨,跟杭州齊名的蘇州,城市建設卻比不上杭州。這種抱怨不無道理,不過也讓人覺得,幸好蘇州的城市建設腳步慢了一點,所以它才能保持住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情與古老商業市鎮的面貌。 
      《旺報》報道,蘇州可能是中國有歷史記載,始終在同一位置、最古老的城市。
      公元前514年建城的蘇州,到今天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當時是吳王闔閭命伍子胥興建的吳國都城“闔閭大城”,直到今天蘇州仍然在相同的位置。闔閭也就是吳王夫差的父親。今天蘇州城裏還保留不少與西施、伍子胥相關的遺跡。 

      吳王闔閭 奠定蘇州格局
      傳說商朝末年,周國的國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泰伯,二兒子仲雍和最小的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古公亶父認為姬昌才能出眾、堪當大任,想把王位傳給季歷再傳於姬昌,可是季歷排行老三,怎麼算也輪不到他繼承王位。 
      泰伯、仲雍知道古公亶父的想法,為了尊重父親的意願,他們出走到當時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而且入鄉隨俗,剪短頭髮、身上刺青,表示永遠不再回去;於是季歷順利繼承王位。 
      他們的孝行,以及他們帶來文化與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擁戴,於是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勻吳”。從泰伯起19世傳到壽夢(西元前585年),吳國開始有確切的紀年。
      隨吳國的興盛,梅裏的都城不足以因應國家的發展需要;所以,壽夢25年(西元前561年)將都城遷到太湖東北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姑蘇(今天的蘇州)。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命令伍子胥督造城池,從此奠定了蘇州的地理位置與基本格局。至今蘇州還在原地保持當年“水陸並行、河街相鄰”、“三縱三橫”的棋盤式河道遍布蘇州老城區。

      園林崑曲 名列世界遺產
      蘇州的古蹟密度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尤其是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最有名。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座;號稱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封筆之作“蘇州博物館”也是來到蘇州的遊客必遊之地;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更令古今遊客爭相造訪“寒山寺”。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優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文化歷史交相輝映,加上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吟唱,使蘇州的名氣舉世皆知。

      鮮活水鄉畫卷素樸平江路
     
在蘇州,去拙政園是為了看庭院,而留園的重點則是建築。留園的古典建築多,分布密集,且每棟建築物都有個性,但整體卻不零亂,反而有種連續的空間感。廳堂、走廊、粉牆、洞門,與假山、水池、花木組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小品庭園;高明的空間處理,正是中國文人庭院“移步換景,一步一景”典範之作,充分展現古代造園大師智慧和江南建築特色。 
      留園最有名的景點是“冠雲峰”與“五峰仙館”。冠雲峰是太湖石中絕品,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據說這塊奇石跟上海豫園的“玉玲瓏”,都是宋徽宗“花石綱”遺物。 
      五峰仙館俗稱楠木殿,在留園的地位非比尋常。樑柱全是楠木,中間全部採紅木、銀杏屏風,建築材料非常奢華。更特別的是,它是廳堂面寬五間,中間用屏風隔出前後廳,前廳就佔了整座建築2/3。前廳中設條案、太師椅等,左右兩邊分設眾多傢具,將正廳又分隔為明間、次間和梢間等。這樣的空間分布較一般江南廳堂更錯綜複雜,可是大廳採光卻非常好。 
      宋朝時蘇州叫做平江府,平江河也許是因此而得名,河邊有一條平江路;河不寬、路也不寬,河上有手搖船,陸上有三輪車,是典型的水陸並行水鄉道路。平江歷史街區因為保護工作出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得獎理由是:“城市復興的範例,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等表現突出,證明瞭歷史街區可以永繼發展。” 
      青石板鋪就的平江路是一條平直的步行街,路上毫無商業氣息,黛瓦白牆的傳統老建築、左右穿插的精緻水巷,處處散發幽雅的蘇州氣息。
河水碧綠而安靜,跨過平江河的石橋小巧玲瓏;平橋可通車,拱橋可行走,但是橋與船都是平江路不可或缺的點綴。

      水石相映拙政園  典範滄浪亭
      滄浪亭是蘇州最早的園林。原本是吳越時期廣陵王的花園,宋慶曆四年詩人蘇舜欽在園內建造滄浪亭,並寫下讓它流傳千古的《滄浪亭記》。要不是這篇著名的文章,滄浪亭也許會被稱為“韓世忠故居”。
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園林之一,也是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園。 
      最初它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住宅,明朝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歸隱蘇州之後買下這座園林,並且重新設計建造,歷時16年才建成,這座園林的設計者正是鼎鼎大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至於拙政園這個特別的名字,則是借用西晉潘嶽《閒居賦》中“築室種樹……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 
      不過,園林建成不久王獻臣就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之中把整個園林輸給徐氏。從此四百多年來,拙政園幾次轉手,甚至曾經分割買賣,變成三座園林,一直到19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本名“拙政園”。
拙政園現有的建築大多數是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所修建,清朝末年則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林。
      中部園林是其精華,整體布局仍然保持明代文人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風格。據說中部園林仍然維持當年文征明以水為主體的設計,水池南岸的“遠香堂”是中部園林的主體建築,隔池與東西兩座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蔽天,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有倚玉軒,倚玉軒旁有一灣曲水,三間水閣號稱“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別致的水院景觀。 
      遊覽完拙政園後,順道可以從拙政園的住宅部分出來;這座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在是“園林博物館”。 
      這座貝聿銘口中“最親愛的小女兒”是大師留給故鄉的傑作。優雅簡潔的設計借鑒自傳統蘇州水鄉建築;庭園中的綠竹、老樹,優美柔和,與幾何線條的建築形成剛柔相濟的和諧之美。
      紫藤園西南角的紫藤樹,是貝聿銘親自挑選,嫁接自明代大書畫家文征明手植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葉,代表蘇州文脈的延續。
      據說,中央大廳北面的主庭院是最讓貝聿銘費心的景觀。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包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佔新館面積的1/5。這是一座以古典園林元素為基礎,精心打造的寫意山水園林,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小橋、八角亭、竹林等,在中國文人庭院的神韻之下另闢蹊徑,精美絕侖。 
      蘇州博物館的收藏品以古代書畫、瓷器、工藝、出土文物為主。
      其中出土文物有虎丘塔和瑞光塔發現的唐宋經卷、嵌螺甸漆經盒、檀龕寶相、絲綢刺繡、真珠舍利寶幢等,相當可觀。



拙政園的微縮景觀模型。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