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李鴻章兩罵袁世凱
( 2010-04-04 )



      甲午戰爭爆發前,袁世凱在朝鮮做知事無可為,隨後便托辭返回國內。回津之後,李鴻章以袁世凱人才可用,委派他辦理前敵營務,但袁世凱卻不想從事後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余又背李鴻章在京中托人找關係,另謀出路。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得到迅速升遷,與李鴻章的提拔重用是分不開的,但令李鴻章不能容忍的是,袁世凱竟然求到了自己的政治死敵翁同龢的門下,這在當時的官場上可是犯了大忌的。由此,李鴻章開始疏遠並冷淡袁世凱。
  在經歷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後,清廷中改練新軍的呼聲漸高,而袁世凱憑自己曾經幫朝鮮練過新軍的經驗,,向權貴們推銷他的練兵計劃,並最終獲得成功。當時的李鴻章,因為代表清廷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非當官居閑職、門前冷落。
  曾國藩的孫女婿、當時入李鴻章幕府的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載,說李鴻章從日本回到天津後,他與直隸的官員及候補官員一同進見,當時的袁世凱已被授予直隸按察使的職務,但卻未到任而是專職練兵。直隸按察使是地方大員,自然在進見官員的前列。李鴻章到後,袁世凱便上前彙報練兵事宜,說初步的計劃也已經部署,德國教習也已經聘請,日內便可簽訂合同,馬上便可以正式展開了。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有風度的李鴻章沒有等袁世凱說完便勃然變色,他舉起手中的手杖,砰砰的敲打地面,厲聲道:“嗐!小孩子懂得什麼練兵!又訂的什麼合同!我治兵數十年,現在尚不敢說有什麼把握。兵是這麼容易練的嗎?你雇幾個洋人,扛上幾杆洋槍,喊幾個洋口令,便算是西式軍隊了嗎?”
  袁世凱當年36歲,在遭此斥責之後,頓時面紅耳赤,不敢反駁。周圍的同僚們,從來沒有看到李鴻章發那麼大的火,大家都低頭,既不敢看李鴻章,也不好意思看袁世凱,場面十分的尷尬。在吳永看來,袁世凱當時已經有嶄露頭角之像,李鴻章看起來倒是有意要殺殺他的威風。
  事實上,此時的李鴻章正處于個人政治生涯中最低潮,他對于袁世凱奔走于政敵翁同龢門下而始終耿耿于懷。有一次,袁世凱來拜訪這位過氣的老領導的時候,李鴻章終于再次爆發並痛斥了袁世凱一頓……巧合的是,這次吳永又在旁邊耳聞目睹。
  據吳永的記載,當他與李鴻章在賢良寺閑聊的時候,袁世凱前來拜見,于是他便避入別間。袁世凱在寒暄了幾句之後,便為老上司的遭遇表示不平:“中堂當年鐵馬金戈,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朝廷只給予內閣首輔的空名,雖然每日隨同上朝請安,實則無所事事,這樣太不公正了。中堂大人不如暫時告假還鄉,等到朝廷遇到難事了,屆時必定會想到股肱老臣,這樣中堂再次出山,豈不是名正言順,而且能挽回昔日的聲望?”
      甲午後被權貴們排擠的李鴻章,此時十分敏感,袁世凱的話音剛落,他就厲聲呵斥道:“停,停!慰亭,你這是給翁叔平(叔平是翁同龢)當說客來了嗎?我要是請辭出了缺,那他就可以依次升到協辦大學士的位置……他想得倒挺美!你回去告訴他,讓他想都別想!要是別人出了缺,讓出一個位置給他,那我管不,但要想讓我空出一個位置來給他,這萬萬辦不到!只有我有一口氣在,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不會無故請辭,奏請開缺。我們這些做臣子的,對朝廷哪能說三道四,計較這計較那的?你要是受他所托,在這裏花言巧語,我是不會受你們愚弄的!“
  袁世凱不敢反駁,向李鴻章道歉後唯唯而退。
  袁世凱走後,李鴻章余怒未消,他把吳永招呼進來,問:“剛才那個人,你認識嗎?”吳永說:“知道,但並不熟悉。”李鴻章恨恨地說:“袁世凱你怎麼會不知道?這個人真是個小人!他為了巴結翁叔平而來這裏做說客,嘴巴裏說得天花亂墜,想要欺騙我乞假開缺,一邊給翁叔平讓出一個協辦大學士的位置……哼!我偏不退!當年老師(即曾國藩)教我‘挺經’,這次倒可以用上!我就是要和他們挺,看他們有什麼招?我剛才當面訓斥袁世凱,就是要免得他再來囉嗦,我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什麼事情沒有見過?我難道還會受這種人的捉弄嗎?”
  不過話說回來,李鴻章這次呵斥袁世凱卻是錯怪了他,因為按照翁同龢的作風,是不會隨便請一個人去做說客的,何況袁世凱和他還不算太熟悉。李鴻章之所以對袁世凱發怒,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翁同龢得勢,而李鴻章失勢,在世態炎涼的感嘆之余,正好趕上袁世凱說了不中聽的話,結果把火發他身上去了。
      不過,後來李鴻章在臨終前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向朝廷力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這也意味袁世凱繼承了李鴻章的衣缽(此說流傳甚廣,不過據考證似無此奏)。
此時的袁世凱,不過40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