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國從排華法到接納華人
( 2010-04-04 )



描繪橫貫美國鐵路在猶他州合龍時場面的盛大油畫,但僅有三數個華工出現在畫面中。 網上圖片

      中國人移民美國,開始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美國西部的淘金潮。正是這一浪潮把向來有下南洋傳統的廣東珠江三角洲的農民,裹挾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土地。僅1852年一年,就有3萬華工抵達舊金山。到19世紀70年代,在美華工已有10萬之眾。


      美淘金潮 吸引粵華工


      19世紀60年代,美國西部的金礦逐漸枯竭,數萬華工又投身到貫通美國中部和西部的鐵路建設。當時,他們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由西往東、愛爾蘭移民則從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由東往西修建,歷時四年,最後在猶他州的奧各登匯合。
      由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惡劣,工作條件極為艱苦,中國人的茶和愛爾蘭人的酒成為勞工提神、解乏的飲品,因此有“中國人的茶與愛爾蘭人的酒建造了橫跨美國大陸的鐵路”一說。
      鐵路貫通之後,這些中國勞工又利用其豐富的農耕經驗,引進拓殖珠江三角洲濕地的傳統方法,將加州眾多的沼澤濕地,開墾為萬頃良田,為加州最終成為美國的果園和菜園奠定了基礎。


      華工赴美 多通過契約


      與舉家移民、準備落地生根的歐洲勞工不同,來美華人更多的是賺錢謀生、準備落葉歸根的單身男性,而且,很多是通過勞工契約的形式來美國。
      對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來說,美國的“金山”只是暫時賺錢謀生的寄居地,而非落地生根的目的地,也就是說,他們還不是真正的移民。
      在美國,華工孤身一人,只能依靠幫會網路拼命賺錢,節制消費。幾年下來,有了一些積蓄,便回家娶妻生子,置地蓋房,成為所謂的金山客。當地民謠唱道:“金山客,金山少,滿屋金銀綾羅綢。”甚至連哄小孩子入睡的童謠也有這樣的內容:“燕雀喜,賀新年,爹爹去金山賺錢,賺得金銀成萬千,返來起屋兼買田。”


      廣東童謠 也唱金山客


      華工主觀上的客居思想,自然是眾多客觀條件所限。顯然,對沒有受過教育的華工來說,從東方到西方,從儒家文化到基督世界,從鄉村到城市,從契約工到自由人,這其中飽含了太多艱難的跨國家、跨文化、跨時代的身份轉變。對任何人來說,這些都是一個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過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假以時日,他們也能夠像其他族群一樣,最終融入到美國社會,只不過需要一個比歐洲移民更長的時間而已。
      可恨的是,正當他們慢慢學適應美國生活的時候,美國西部的一些政客在與華工有競爭關係的利益集團,特別是在工會組織的鼓噪之下,無限制地誇大華人社區(唐人街)的一些醜陋面,諸如賭博、嫖娼、鴉片和幫派,開始了一場排斥中國人的政治運動,並最終在州和聯邦兩級立法機構,推出了一系列排華法案。


      排華浪潮 華工陷險境


      美國西海岸出現的排華浪潮,給華工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855~1876年間,僅華工被謀殺的案件就達二百六十二件之多。由于受到排華勢力的制約,美國地方政府常常無所作為,聽任暴徒為非作歹,致使排華事件層出不窮。
      在現代世界中,對僑民的保護不僅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樣也是一個國家尊嚴的象征。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政府對海外僑民的保護,往往超過了對本土居民的保護。
      但這一原則並不適用于當時的清政府。在美國排華初期,清政府根本沒有保護華工的意識。長期以來,清政府一直采取禁海政策阻止人民出海謀生,將擅自出海的華人視為“賤民”。
      乾隆皇帝就曾下詔曰:“天朝賤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牟利,朝廷不聞問。”直到1860年中英《續增條約》,清政府才第一次明文承認華人移居海外的權利。即使如此,清政府的態度依然非常消極,基本的看法是“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根本沒有現代領事保護的概念。
      華工所企盼的合法保護,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才姍姍來遲。1867年,一些中外約章又到了要修訂的時候。鑒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個誘因是修約,清政府擔心列強借口修約再次釁事,決定遣使出洋,向外國修好。
      可嘆的是,內戰內行、外交無方的清政府,居然找不出能夠承擔此項重任的官員,只好請剛剛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出山。于是,這個美國退休外交官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政府的“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團出訪歐美。


      美外交官 為清辦僑務


      美國是出訪的第一站,蒲安臣超出使團的授權,與美國國務卿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史稱《蒲安臣條約》(1868)。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由中國的洋人雇員擅自與美國簽訂的條約,竟然成為鴉片戰爭以來第一個具有對等內容的中外條約,它給予雙方國民在移民、貿易、傳教、辦學、設領等一系列事務上對等的權利,而且促使美國承諾“不干涉中國內政”。
      設領護僑是該約簽訂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該團成員清朝官員志剛所雲,金山“中國人已有十數萬眾。中國若不設官,一恐其滋事,無人彈壓;一恐其久無統屬,悉變為外國下等之人”。
      然而,實現這個在美設領計劃,費時極長,直到十年後才實現。中國在華盛頓設立公使館的同時,在舊金山設立了領事館。
      中國駐美使領館設立之際,正是美國的排華濁流從西部各州的立法機構涌向華盛頓聯邦國會之時。1879年國會的一項排華法提案因為明顯違反了《蒲安臣條約》,在中國政府的抗議下,被當時的總統海斯否決。但與此同時,海斯決定迫使中國修訂《蒲安臣條約》,使之能夠為國會以後制定《排華法》鋪平道路。


      不查條文 庸官鑄大錯


      1880年中美雙方達成了《中美續修條約》,儘管清朝迫使美方廢除了該條約初稿中“禁止”華工的規定,但接受了“管制和限制”華工赴美的規定。而且,在條約英文版中,還有“暫停”(suspend)的字樣,參與談判的清廷官員寶竟然不查,成為美國日後1882年《排華法》的一個借口。
      後來,中國駐舊金山領事黃遵憲曾經寫詩,批評寶等官員鑄成大錯,挖苦他們“誰知糊塗相,公認閉眼諾”。
未完待續



華工在冰天雪地的山腰修築鐵路。網上圖片

美國《排華法》封面。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