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文學揚州 醉倒春江花月夜
( 2010-04-04 )



■古九州之一的揚州古城,是一座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風景眾多,瘦西湖又最為有名。 中新社資料圖片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唐朝大詩人杜牧的名句為揚州渲染上一抹瑰麗的色彩。從唐朝到宋朝,叫得出名號的文人雅士,幾乎無一例外,都折服於揚州的美。

      揚州因大運河而興,唐朝初年就是非常繁榮的大商港,具有長江、運河的航運之利,是交通要道,經濟異常繁榮。揚州是自隋唐到明清官方漕運的重要轉運港,也是唐朝時期最大的國際通商港口,明清時又有特許壟斷經營的兩淮鹽商駐留,使得揚州一帶一直有不少富裕且生活悠閒的特殊階級;尤其徽州鹽商向以“儒商”聞名,本來文化水準就不低,這些高官富商正是揚州文化發展的經濟支柱。 
      加上揚州湖光水色風景秀麗並且以園林之美聞名,鎮江自三國以來古跡遍布,適宜憑弔懷古、寄情抒懷。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難怪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鮮有不徘徊於揚州。唐朝時期李白、白居易、劉禹錫、孟浩然、張祜、杜牧、李紳、韋莊等都曾“煙花三月下揚州”,並留下許多傳誦千古的詩篇。像張祜、杜牧長期住在揚州的詩人更不在少數。 
      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的張若虛本身是揚州人,作品多已失傳,全唐詩中只留下兩篇,其《春江花月夜》卻成為後世詩人、詞家借鑑之作,有“孤篇壓倒全唐”之稱。 
      與揚州關係深厚的唐朝詩人杜牧更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而聞名。多情文人杜牧,曾經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擔任“掌書記”。杜牧在揚州除了少數公務應酬,其他時間都用於飲酒自遣,吟詩填詞,留存的詩作中有不少關於揚州的詩。杜牧絕對沒有想到,他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二十四橋明月夜”等名句,變成今天揚州旅遊宣傳標語,借以顯現深厚的文化內涵。 
      宋朝時兩大文壇泰斗,歐陽修與蘇東坡相繼出任揚州太守,更使得揚州一躍成為文壇重鎮。
      這當中,歐陽修於慶曆八年由滁州太守轉任揚州太守,不久就在蜀岡修建平山堂。平山堂建於蜀岡中峰之上,江南諸山如在眼前,宋朝葉夢得《避暑錄話》中曾描寫:“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為淮南第一。堂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如今廳堂北側還懸有“遠山來與此堂平”的長匾。 
      閒暇時,歐陽修常在平山堂舉行遊宴,以詩文會友。
      據說夏天他會要僕人先到湖裏摘取荷葉,在平山堂以荷葉為盃與賓客飲酒吟詩,至今堂上還懸掛清光緒年間馬福祥寫的“坐花載月”和兩江總督劉坤一寫的“風流宛在”匾額,追懷歐陽公的趣聞軼事。
      平山堂楹聯很多,其中以徐仁山集宋代四大家,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王禹偁《黃崗竹樓記》、蘇軾《放鶴亭記》,四個名篇中的句子而成的名聯:“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和伊秉綬所撰“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從賓歡”二聯最為膾炙人口。 
      明清時期,雖然運河航運、海運沒有過去忙碌,但兩淮鹽業興起,揚州成為鹽商聚居的繁華城市,以“儒商”聞名的徽州鹽商成為揚州文化發展的經濟支柱,揚州不僅擁有開創畫壇新風的“揚州八怪”羅聘、李方膺、李魚單、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還形成了包括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等著名學者的揚州學派,並出現了一批藏書萬卷以上的藏書家。這些充滿墨香余韻的古跡名勝,至今仍然是文人雅士心嚮往之的著名景點。

      揚州書卷氣 雕版工藝傳古今

      俗話說“揚州三把刀,剪刀、菜刀、修腳刀”,其實這句話忽略了揚州最有書卷氣的一把刀──雕刻刀,刻的不是雕塑,而是印書用的雕版。 
      雕版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現存有明確刻印年代的雕版印刷書籍是西元868年刊印的《金剛經》(現存於大英博物館)。揚州是中國唯一還保存有雕版工藝的地方。揚州的書籍刻印事業,早在中國印刷術發明不久的中唐時期就已經開始。1100多年前,揚州以刻印元稹、白居易的詩而聞名。宋代揚州的刻書業,在全國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沈括的《夢溪筆談》最早刻本就是揚州雕刻的。 
      清代,揚州雕版業極為繁榮,並且以工藝精美著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就是在揚州雕刻,版本十分精美。《儒林外史》最早的刻本也出自揚州。清光緒時,江寧、蘇州、揚州、杭州、武昌官書局合刻二十四史,太平軍佔領揚州後,也在這裏刻印了大量的通俗宣傳讀物。此外,揚州刊物的經書也相當有名。 
      揚州的“廣陵古籍刻印社”不僅還在從事雕版印刷,並且收集了幾乎中國所有現存的雕版版片,其中明清古籍版片就有二十多萬片,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就是以廣陵古籍刻印社及它所收藏這些重要文物為基礎的專業博物館。
      “測海樓”是近代揚州藏書家吳引孫、吳筠孫兄弟的藏書樓。光緒十四年,吳引孫任浙江寧紹道台時聘請浙江工匠來揚州營建私宅,整個宅第為長方形大院落,規模宏大,以浙江建造法則為基礎,融合揚州傳統的建築風格,是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
      吳氏兄弟倆都喜愛藏書,為官所到之處,盡力訪求。先建有“有福讀書堂”,到光緒20年左右,藏書蔚成大觀,於是在自宅東北隅建成新藏書樓,取名“測海”,也就是“以蠡測海”之意,既是自勵,也是自謙。 
      吳氏兄弟的藏書以“書取實用,求備不求精”為原則,以明清刊本為主,珍貴的宋元版本不多。比較特別的是方志的收藏,共有300多種、一萬余卷之多,單是揚州方誌就有16種之多,是當時相當著名的私人藏書,編有《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十二卷。
      不過吳氏兄弟過世後,吳家後代為躲避軍閥孫傳芳的巧取豪奪,民國20年,這批8021種藏書裝成589箱,整批出售。北平富晉書社收購這批藏書之後,又將大部分售給了北平圖書館、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芳樓及中華書局圖書館;還有一些則流入民間,又輾轉到了海外。如《蘇長公密語》、《大樂律呂元聲》、《八閩通志》等書至今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珍藏。

 



■揚州雕刻。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