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傳奇金山 雄跨東南二百州
( 2010-03-26 )



從七層高的“慈壽塔”往下看,金山寺亭台樓閣歷歷在目。網上圖片

從鎮江的西津渡往西走,不遠處就是京口三山中最有名的“金山”。感謝白娘子跟法海,自從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之後,金山隨淒美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在華人世界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如此,金山上幾乎每一座古跡、一泓清泉、一方碑碣也都有故事。

      金山過去是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號稱“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明憲宗成化八年,日本畫僧雪舟繪製的《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遊禪寺之圖》至今仍保存完好,與文征明《金山圖》一起向人們展示當年金山兀立中流的綺麗景色。清朝時期由於金山四周淤積,同治年間這座“千載江心寺”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水上風光變為陸上勝境。 
      京口三山各有所長,焦山的書法碑刻,北固山的三國故事,金山則以傳奇故事聞名。
      《除了《白蛇傳》外,《說岳全傳》、《水滸傳》都曾以金山為場景;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更提高了金山寺的知名度。金山不僅是傳奇故事,也是著名的古戰場,韓世忠、岳飛等南宋名將的歷史舞台。 
      南宋建炎三年,金軍第三次南下劫掠。浙西制置使韓世忠推測金軍不能久踞江南,於是大量製造戰船,伺機在焦山、金山之間截擊金軍。
      金將完顏宗弼(金兀朮)趁黑夜到金山龍王廟偵察,險些被韓世忠伏兵俘虜。雙方在長江上激戰,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親自在金山寺妙高台擂鼓助陣,宋軍士氣大振,韓世忠以八千水軍將金軍逼進死港黃天蕩。金軍被困在黃天蕩四十多天,後來完顏宗弼得當地鄉人建議,鑿通老鸛河故道三十里,才逃出黃天蕩。 
      金山寺建於東晉時期。南朝天監四年,梁武帝令名僧寶志、僧祐在金山寺舉行盛大的水陸法會,成為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金山寺也因此馳名天下;現在的名稱“江天禪寺”則是清康熙南巡御賜。
      全盛時期,金山寺有和尚3000多人,參禪僧侶數萬。在佛教禪寺廟中有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為“中國四大名寺”。 
      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層層相接,構成華麗精巧的建築群:慈壽塔、江天一覽亭位於山巔,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環繞山腰,天王殿、藏經樓、紫竹林屹立山腳;把整座山嚴密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看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卻看不見山,所以有“金山寺裹山”之稱。
金山寺的山門也是一奇,一般寺廟山門都朝南開,但是金山寺的山門卻朝西開。傳說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門也是坐北朝南,可是金山寺卻經常發生火災,山門口也經常發出一陣陣轟鳴聲。
      金山寺的方丈深感不安,請一位雲遊和尚卜算。雲遊和尚在山寺前後轉了一圈,對方丈說:“師傅,您這山門直對天上的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須改向。”於是方丈才命人將山門改成朝西方向。 
      這當然是個傳說,不過金山上幾乎每一座古跡,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傳奇故事,白素真、法海、蘇東坡、佛印、韓世忠、梁紅玉、岳飛等,為金山蒙上一層傳奇色彩;加上亭台樓閣,小河曲橋,將金山寺與塔影湖,百花洲,以及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的“中冷泉”連成一片,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與佛印打賭 蘇東坡輸玉帶
      金山寺依山勢而建,山、寺混為一體,獨具風格。清代曾倣建其一部于承德避暑山莊及揚州瘦西湖,並以“小金山”美稱之。
      目前,金山寺尚保存有珍貴文物,其中周代銅鼎、諸葛亮戰鼓、文征明《金山圖》、蘇東坡玉帶,合稱為“金山四寶”。
      據記載,清乾隆時曾建有文宗閣,藏巨編《四庫全書》,惜後毀於兵火。王安石曾寫詩贊曰:“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 
      七峰亭,又名七峰閣。位於金山西側的金鼇嶺上。相傳本山方丈道月和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祥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故事大意是:南宋名將岳飛被秦檜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臨安時,岳飛路過鎮江,拜訪金山寺道月禪師雲:“昨夜營宿瓜洲時,夢見兩條狗講話之事,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回答:“二犬對言,是一獄字,此去恐怕有牢獄之災,務必謹慎。”臨別時,道月贈詩曰:“風波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備同舟人意歹,將身推落在波濤。”岳飛到了臨安後,果然被秦檜害死在杭州風波亭下。岳飛在被害前歎息:“悔不聽道月之言。”
      秦檜得知,即令何立拘捕道月。何立到了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說法,口中念念有詞:“吾年四十九,是非終日有,不為自己身,只為多開口。何立自南來,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幾乎落人手。”說罷,就地坐化而逝。
      秦檜未拿到道月,又聽說金山有七峰嶺,是一風水寶地,每代出高僧。盛怒之下,遂派人將七峰嶺削平。後人為了紀念愛國忠臣岳飛和愛國僧人道月而在此建閣,名曰七峰閣。之後屢經興廢,改建為七峰亭。
      還有一個傳說,是金山寺長老佛印與蘇東坡打賭的故事。佛印正在打坐時,蘇東坡突然闖入禪房。佛印開玩笑說:“學士當地無坐處”。蘇東坡接說:“願借四大為座”。佛印靈機一動,便和東坡打賭說:“我有一問,請你回答,如答不出,將玉帶留給金山寺。”東坡恃才欣然答應。佛印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學士哪裏坐!”東坡一時竟回答不出來,只好將玉帶解下,金山寺遂作為鎮山之寶,直傳至今。
      根據資料,蘇東坡的玉帶綴玉20塊,清初被火焚毀4塊。乾隆南巡時命玉工重新配全,但後補的玉石和原來不同,且都刻有乾隆的題詩。現於金山寺給遊客觀賞的玉帶據說為倣造之玉帶,傳說即使倣造,亦曾被盜過三次,真玉帶藏於何處,是問不出來的。

      滄桑西津渡 保留明清風情
      “西津渡”在雲台山下,與北岸的瓜洲渡遙遙相望,是長江歷史最悠久的古渡口。隋煬帝開鑿運河後,鎮江成為江南河進入長江的入口,商旅從西津渡登船橫越長江,往來與揚州、鎮江之間;於是西津渡隨著繁榮起來。 
      清代以後,長江淤積,江岸逐漸北移。當年的西津渡現在已經離長江南岸三百多米,西津渡逐漸失去了渡口功能,但它滄桑的歷史風貌完整保存下來。現在古街上還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建築,沿古街“義渡局支巷”、“長安里”、“利群巷”等牌坊仍然清晰可見。短短幾百米長的街道上過去都是各種為船家、旅客服務的飲食店、木匠店、纜繩店,還有救生會和救火會等等。 
      西津渡古街中段有一座元朝至正年間修建的“昭關石塔”,這座塔橫跨在西津渡古街上,行人必須從塔下通行;據說從塔下經過一次,就是向佛祖頂禮膜拜了一次。為什麼古街上會有昭關石塔?因為長江江寬水深,過去渡江的船隻狹小,萬一在江面上遇到大風浪,那可是九死一生!西津渡有記錄的船難之中:唐天寶十年,數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就遇上風浪沉沒,46名旅客無一生還。明萬曆十年,一陣狂風竟然摧毀上百艘漕船和渡船,難怪詩人孟浩然會寫下“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詩句。 
      昭關石塔旁有一座小院子,上鑲“救生會”石匾,這裏就是全世界最早的水上救生組織。
      因為船難頻頻發生,南宋孝宗年間,鎮江郡守蔡恍建造了5艘抗風能力強的大型渡船,分豎“利、涉、大、川、吉”旗幟為標誌,且限定載客人數。這5艘渡船既渡人又救人,為首次見諸史冊的“官渡”和救生功能的渡船,也是後來救生會的雛形。
      到明朝正統年間,巡撫周忱打造了兩艘救生專用船,招募30多名水手,第一支真正的長江專業救生隊從此誕生。
      明朝末年,士紳李長科在山下建“避風館”,後又募捐款項建造了十艘船體鮮紅、船頭有虎頭雕刻的“紅船”專作救生使用。此後鎮江士紳多次集資建造“紅船”,康熙皇帝知道後在金山寺立《御制操舟說》碑以表揚其功。



七峰亭。網上圖片

西津渡街。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