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古樸周公廟 保有原始風情
( 2010-03-12 )



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顏氏後裔,2009年12月31日來到阜市修繕一新的顏廟,遵循古制拜祭先祖。

到曲阜觀光的遊客大多數集中到三孔去了﹐反而讓另外幾處同樣意義非凡的景點保持了清優雅淨的氣氛。周公廟位於曲阜古城的東北邊﹐這裏正是古代魯國都城的中心。周公廟過去稱為“元聖廟”﹐歷經宋﹑元﹑明﹑清多次重修後﹐最終形成三進院落格局﹐中間有磚鋪通道南北貫通﹐主體建築為“元聖殿”。

      雖然到曲阜旅遊的人不少,周公廟卻依然門前冷落、車馬稀少,不過這反而為周公廟保留了幾分清靜,沒有遊客的塗鴉與不知所云的人聲沸騰。這也使得周公廟還能保持優雅的灰瓦紅牆、斑駁的黑色大柱,加上磚鋪通道縫隙裏翠綠的青苔,構成一幅極為漂亮、清幽的景致。如果喜歡拍照的話,清晨或黃昏的陽光從百年老樹的縫隙中灑落下來,搭配上古風建築,絕對讓人驚艷。

      文革時期難逃魔爪
      周公廟雖然很早就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卻像孔廟一樣沒有逃過紅衛兵的魔爪。
      《旺報》報道,據說當年紅衛兵破壞曲阜,是由四人幫之一的陳伯達授意,針對國務院發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動手,其實也就是將矛頭對準當時的國務總理周恩來。 
      現在周公廟裏保留一方被砸毀的石碑,其背面註明石碑為當年國務院指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之一,正面則記錄了當年紅衛兵對曲阜的摧殘。其實除了曲阜之外,紅衛兵在全中國所破壞的珍貴文物不計其數,卻唯有曲阜真實地留下紅衛兵暴行的紀錄,並且刻在石碑上,這也正代表了文化大革命對曲阜的傷害之重。 
      祭祀“復聖”顏回的顏廟離孔廟、孔府非常近,從孔府北邊的後門出來,之後右轉就能看到顏廟。 
      唐太宗貞觀二年尊稱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又追封為“充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充國復聖公”,從此,顏回就被尊稱為“復聖”,顏廟也就被稱為“復聖廟”。 

      更有古建築滄桑味道
      曲阜顏廟本來在魯國故城的東北角。元朝泰定三年,因為舊廟殘毀之故,才將顏廟遷到顏回居住過的“陋巷”故址重建。
      現在的顏廟位於顏子故居舊址,廟內主要有復聖門、歸仁門、仰聖門、陋巷井、樂亭、復聖殿以及碑亭、……大多數是元代的建築。
      顏廟雖然離孔廟、孔府咫尺之遙,卻幾乎沒有遊客賞光。與光鮮亮麗的孔廟比起來,顯得衰敗破舊,但是卻更有古建築的滄桑味道,顯示出歷史與歲月的痕跡,而且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豁達,想必他不會介意。 
      聽說顏廟大殿最近正在整修,卻因為找不到足夠大的木料來替換殿裏的大柱而處於停頓狀態。據說顏廟的大柱足足有兩個人合抱那麼粗,今天要找到這麼粗的木料,實在相當困難。

      少昊陵 座落宏偉古墓群
      壽丘位在曲阜的城東,值得一提的是,壽丘有一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陵墓——“少昊陵”。 
      少昊陵方整對稱、宏偉壯觀,據說用了一萬塊方石砌築而成,因此又稱為“萬石山”。這個景點大概沒有遊客會過來,我在附近找了好久,才在一條爛泥路的盡頭發現它的芳蹤。進門的時候要買5元人民幣的門票,可是我搜遍全身上下,最小面額也只有一張20元人民幣,因為售票處沒有錢找,最後就讓我免門票進入。 
      少昊陵是史前傳說中五帝之一少昊的陵墓。據說少昊是東夷部落群的盟主,在位84年,享壽百歲,葬於曲阜東北的雲陽山,就是現在的陵墓所在地,史記中將他與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合稱為“五帝”。少昊陵跟壽丘距離不到200米,因此人雖在少昊陵,卻可看到南邊的壽丘。壽丘其實就是個地名,當地一片平坦,哪裏有丘陵的影子?雲陽山同樣一片平坦,高度差不多只有3公尺高,實在很難跟“山”連想到一起。
據說早在秦漢時期,壽丘就曾修建過廟宇。宋祥符五年,宋真宗夢見軒轅皇帝降世,因為軒轅皇帝生於壽丘,壽丘又在曲阜,於是宋真宗下令疊石修飾陵墓,並且在陵前興建規模宏大的“景靈宮”、“太極觀”,並且琢玉為軒轅皇帝像,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之後,宋徽宗宣和年間又對景靈宮進行擴建,石工們在最寒冷的冬季潑水結凍成冰道,並運來巨石,鑿出四塊石碑,因為石碑高達四層樓高,不知道要多少人拉抬才能夠立起來,所以號稱“萬人愁”碑。
可惜的是,石碑還沒刻字呢!因為當時正值金人南侵,工匠四散而逃,所以明朝的李東陽才在《謁少昊陵》中留下“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的歎息。不過元、明、清歷代皇帝都有在此地修廟建陵和來此祭祖的記載;據說清朝的康熙、乾隆就來少昊陵六次之多。
      少昊陵前方不遠處有一個大池塘,據說就是景靈宮遺址。《曲阜縣誌》記載:“清聖祖東巡,山東大吏因碑無字,恐觸聖怒,擊碑埋土中。”這座大池塘就是把石碑挖出來時所留下的大坑。 
      不過對少昊陵歷史的考證,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這裏本來不是祭祀少昊,而是祭祀軒轅黃帝的“壽陵”。明朝洪武年間“初遣使訪先代陵寢,命行省各縣具圖以進”,當時曲阜縣官員具圖時,誤將壽陵當成少昊陵,此後或許有人發現了這個錯誤,但是為躲避禍及九族的欺君之罪,當地官吏們也就將錯就錯,毀掉無字碑以及元朝立的“重修景靈宮碑”,並且刪改縣誌,增設了少昊陵石坊等與少昊有關的建築。從此,壽丘遙身一變,變成了少昊陵。事實上,前面的壽丘、景靈宮遺址與後面的少昊陵,從整體布局與距離上看,確實像是同一組建築物,這種說法倒也不無可能。

      山東煎餅 花樣百出
     
山東除了遠近馳名的大饅頭之外,花樣百出的煎餅也不錯。而且簡單的煎餅還能變化出不少花樣。 
      簡單的煎餅可是大有來頭。據說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常被曹兵追殺,有一次被圍困在沂河、湅河之間,將士飢餓疲憊,可是鍋灶都丟了,沒辦法煮飯。諸葛亮靈機一動,要伙夫用玉米磨成的粉加水調成粉漿,把號令部隊收兵的銅鑼架在火上,用木棍把粉漿攤平,煎成香噴噴的薄餅,將士吃飽之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從此,當地人學會煎餅作法,但銅鑼昂貴,而且容易裂開,人們就用生鐵作成像鑼一樣的煎餅烙;之後,煎餅就在魯西南流傳開來。 

      煎餅捲大蔥 最為有名
      最常見且最有名的煎餅是“煎餅捲大蔥”。它是將烙好的煎餅刷上一點醬後,再放上一根大蔥捲起來吃,現在煎餅捲大蔥在曲阜還是很普遍,可是大蔥多半營養不良,瘦瘦小小的,如果用粗壯肥碩且鮮甜的章丘大蔥,那口感可就道地十足、香味撲鼻了! 

      香酥煎餅 手工繁雜
      曲阜一帶最有特色的煎餅,是一種薄得像紙一樣的“香酥煎餅”。正統的曲阜“香酥煎餅”是用五穀雜糧混合而成的粉漿製作;另外,這種煎餅作法比較費工夫,這種煎餅要烙兩次,第一次先成型,然後再烙酥,烙酥的時候塗上用花生末、核桃末加糖調成的餡料,邊烙邊摺疊,烙好的成品是手掌大小、多層次的四方形酥煎餅;剛出鍋的時候不會很脆,將它稍微放涼一下,口感是又酥又香。 

      “菜煎餅” 份量十足
此外,還有一種特別的煎餅叫“菜煎餅”。這種煎餅分布的範圍就比較廣了,魯西南到處都有。它是用兩張事先烙好的煎餅來製作,在圓型的煎餅烙上放一張煎餅,然後將事先切碎的蔬菜加上調味料拌勻,之後全部倒在煎餅上,講究些的還可以在煎餅上加一個雞蛋;然後拿另一張煎餅把它蓋起來,看起來就像個飛碟,用小火一邊烙一邊壓,把兩張餅中間的蔬菜悶熟,然後刷上醬、捲起來就完成了。這種菜煎餅份量十足,一份足夠一餐。



壽丘有一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陵墓——“少昊陵”。網上圖片

山東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