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三晉首邑 太原坐鎮北關防
( 2010-01-29 )



“平遙古城”熙熙攘攘,聚集了許多遊客。新華社資料圖片

      太原地理位置重要,向來是北方重要邊防,近來又因煤產量豐富而成為中國的能源大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太原郡就是其中之一,郡治設在晉陽。這時候晉陽改稱太原。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派韓信坐鎮北方,改太原郡為韓國,都城設在晉陽,從此晉陽成為北方的邊防重鎮。據《旺報》形容,晉陽不僅成為軍事重鎮,商業、農業都很發達,被稱為“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 

      唐朝鑄幣中心 人才濟濟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晉陽城成為北方軍事重鎮。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由於李唐王朝對他們起兵取天下的發祥地十分重視,晉陽城不斷擴建,原來的晉陽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稱為“西城”,唐太宗李世民又派李績在汾河東岸築起了“東城”。武則天在位時,又在東城、西城之間修建跨在汾河之上的“中城”,號稱為“太原三城”,成為唐朝的北方屏障。 
      當時的晉陽交通四通八達,經濟富庶,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是全國鑄造貨幣的中心。鐵製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鋒利無比,鐵鏡、銅鏡盛譽全國。而且晉陽人才輩出,唐朝詩人白居易、文學家王翰、工部尚書喬琳、宰相狄仁傑都出身太原。詩人李白、杜甫也都到過晉陽。李白留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杜甫也曾寫下“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美麗詩句。 
      由於晉陽城城池堅固,唐以後的五代,這裏幾度被做為割據稱雄的堡壘。從公元907年到979年,70多年間太原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幾個王朝,飽經摧殘。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歷經19年“三下河東”,終於平滅北漢,下令焚毀晉陽,次年又引晉水、汾水倒灌晉陽廢墟,毀城滅跡,使這座經營近一千五百年的名城,隨五代的結束而徹底毀滅。 
      由於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太宗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派潘美重建太原城。由潘美與楊家將的始祖楊業把守。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定太原為“九邊重鎮”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兒子為晉王,駐守太原對太原城進行了擴建。明朝的太原城就是今天太原市的基礎。 

      明朝重建 今日都市基礎
      今天的太原是山西省會,位於山西省中部。是一座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為主的工業城市,由於能源行業的行情看漲,煤產量豐富的山西更是備受重視,而太原也就成為中國煤炭產業的重鎮。同時,太原南邊的介休、太谷、平遙一帶更是過去晉商的大本營。今天的晉商雖然不再以邊關貿易或金融行業為主體,卻憑豐富的煤礦儲藏,在更具規模的能源行業中叱吒風雲,山西煤老闆財力與花錢手筆,更是常常傳出驚人之舉。 
      在以煤礦業為主的山西,太原是比較干淨整齊的城市,煤灰的污染沒有其他城市嚴重。它也是山西旅遊的樞紐,往北可以前往“五台山”、“恆山”、“大同、雲崗石窟”,往南可以前往“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太原本身的“晉祠”、“崇善寺”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

      典麗晉祠 獨一無二古建築
      遊覽太原,晉祠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點,建築本身和楹聯匾額、唐太宗墨寶都值得觀賞。 
      晉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不過,剛建成時並不叫聖母殿,熙寧十年為唐叔虞之母邑姜加封號“昭濟聖母”之後才稱為聖母殿。因為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太原發生強烈地震,大殿多處損壞,所以崇寧元年重修。即使從這個時候時算起,聖母殿也有接近九百年歷史。現在的大殿是1994至1996年之間用原材料照原樣翻修之後的建築。
      大殿的結構與形制非常特別。殿頂是重簷歇山頂,殿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近似正方形。如此寬廣的大殿,內部竟然沒有一根柱子,只是殿身四周設置了廊柱與簷柱各一圈承托殿頂屋架,這在中國傳統建築學上叫做“減柱營造法”。殿內一共減掉16根柱子,所以前廊和內殿十分寬敞,為設置神龕和塑像創造了足夠的空間。而且四周的柱子微微內傾,形成“側角”,四根角柱又明顯升高,構成“生起”,這種特別的結構既增強建築物的穩固性,又使前簷四角翹起,呈現曲線之美,顯示出宋代木構建築的高超技巧。 
      柱上以斗拱承托深遠伸出的屋簷,斗拱複雜多樣,上簷與下簷伸縮有致。大殿前廊進深兩間,廊柱上的八條木質蟠龍是宋元祐二年太原府呂吉等人捐資所雕,造型精巧,栩栩如生,這也是中國現存木構建築中最早的蟠龍大柱。 
      聖母殿是晉祠楹聯匾額最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聯十副匾額16塊,都是書寫、雕刻極為精練的上乘佳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永錫難老”匾,這塊匾是光緒15年祁縣渠本翹所書,原本是弧形貼金大陰字,由於技藝高超,陽光反射映入人們視覺的卻是時凸時凹,所以被稱作“活字匾”。 
      殿內43尊宋代原物彩塑更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也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迄今已有近九百年歷史。 
      主像聖母邑姜,頭戴鳳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瓔端坐於中央。42尊宮女宦官分立左右兩旁,職責有別,儀表各異。其中有著男服的女官四尊,宦官像五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為了出入宮廷方便,宦官是宮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當然是丫環侍女了。這些真人大小的侍女栩栩如生令遊客歎為觀止。這群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與周柏和難老泉被稱為“晉祠三絕”。
      晉祠裏的“晉水源流”主泉難然流量不大,但是泉水清澈,常年不息,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描寫的就是晉祠的晉水源流。千百年來,晉祠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這些名人雅士為晉祠留下了三百多座碑碣。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堪稱其中之最。

      喬家大院 點亮大紅燈籠
      喬家大院是典型的晉商大戶人家住宅,因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此拍攝而聞名。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央,佔地8724平方公尺,建築面積3870平方公尺;從空中俯瞰很像雙“喜”字。整座大院分為六個院落,包括二十個小院,313間房屋。  喬家大院建築於清乾隆20年,後又擴建兩次,增修了一次。第一次擴建大約是在清同治年間,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增修是在民國十年之後。從始建之初到成為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
      雖然時間很長,但是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沒有改變最初的風格,使得整個大院風格維持一致。 
      喬家大院的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按順序稱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按順序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名稱,也就是喬家大院的建築順序。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好,喬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花了很多錢買下了當時住宅周圍街巷的占用權;取得占用權後,把巷口封住,並且封了東面街口修建大門;西面建祠堂,形成了碉堡式的建築群。 
      喬家大院的大門是一座坐西朝東的拱門,上面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央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大門頂端正中嵌著刻有“古風”兩字的青石匾,黑漆大門上裝有一對大銅環,並鑲嵌著李鴻章所贈的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
      大門對面的照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百個壽字每個字都不一樣,照壁兩旁是左宗棠題贈的篆體楹聯:“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走進大門,穿過長長的甬道,西面盡頭是雕龍畫棟的喬氏宗祠。祠堂裝飾十分講究,三級台階,廟宇式結構,漢白玉石雕扶欄,飾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松的鏤空木雕。 
      喬家大院不僅因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而聞名,主要是因為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的細節上表現出精湛的建築技藝。





典麗晉祠。

喬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