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別樣貴陽 甲秀樓說傳奇
( 2010-01-15 )



甲秀樓風景區南明河段亮起近萬盞紅宮燈,為在當地舉辦的“萬人品茗”活動助興。 

      貴州可能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體驗少數民族風情的勝地;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水族、瑤族、壯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而貴陽作為貴州省會,知名度不高,但卻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歷史上的貴州一直到明代以前,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而且土地貧瘠,沒什麼戰略價值;雖然從春秋戰國開始,歷史上就已有“鬼方”、“牂牁國”、“夜郎國”等當地自然部落的記載,但跟中原政權一直是鬆散的主從關係。直到明朝,中央政權的勢力才正式延伸到貴州。 
      《旺報》報道,宋朝之後貴陽一直是貴州重鎮,且重要性越來越高;元朝時貴陽稱為“順元”,元朝先是設置“順元路宣慰司”,後來將順元、八番兩路宣慰司合併,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順元城(今天的貴陽);明永樂11年貴州建省,設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弘治年間將元順改名為貴陽,此後貴陽成為貴州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到現在。 
      貴陽的自然及文化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其中,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鼇磯石”上,有浮玉橋啣接兩岸。
      當地傳說明朝年間,貴陽出了一位狀元。官府為了討好他,決定修一座藏書樓送給狀元公。為了興建藏書樓,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尋找合適地方;風水先生查看一圈之後認為南明橋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甲秀樓”。 
      地點確定後,知府請來本地最有名的石匠和木匠,帶他們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知府走後,石匠把木匠請到家裏,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誰敢違抗。只是南明河上就這一座橋,要是修了藏書樓,這座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以後誰還敢從橋上過?”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只是知府大人的命令,我們怎敢違抗?”石匠說:“我們得替百姓想,不然世世代代都要背惡名。”木匠說;“那麼這藏書樓不修了?”石匠說:“當然要修,換個地方就是了。沿河下去120步,就是塊好地方。”木匠覺得這主意不錯,決定這樣辦。 
      當天晚上,烏雲密布,大雨傾盆。石匠與木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
      附近的居民本來就擔心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現在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一個個冒風雨趕來相助。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歇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雕樑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南明河新橋的鼇磯石上了。 
      知府大人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這座新橋上的藏書樓送給狀元公了。 
      根據歷史記載,這一座構造奇特的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閣樓,是明萬曆25年貴州巡撫江東之所興建,這種建築式樣在中國古建築史上獨一無二。雖然甲秀樓四百多年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整修,不過至今還是保持了明朝初建時的模樣,不但是貴陽歷史的見證,也是貴陽的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