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馬式台獨正式登場
( 2010-01-07 )



■馬英九(右)3日南下,與安置在陸軍官校中心的八八水災災民共進午餐。馬在元旦講話中再次強調“不統、不獨、不武”。中央社

      時間進入了2010年代,上臺近兩年的臺灣“總統”馬英九,在中國統一問題上,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最近他的底牌終于揭開了。
      馬英九在元旦講話中,再次拋出“不統、不獨、不武”的得意招牌辭令。他上臺以來每逢談到兩岸統一問題,之所以言必稱“三不”,就是因為這“六字箴言”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不少人認為,他的“不獨、不武”化解了陳水扁等台獨勢力掀起的台海危機。海峽兩岸經過暫時的“不統”階段,終將邁向和平統一。
      但只要深究一下,就會發現“不獨、不武”完全是無意義的幌子。因為無論從地緣政治條件還是兩岸間的實力對比看,臺灣區區小島,根本沒有獨立的本錢,更沒有為獨立而武力挑釁大陸的可能。這一點連極端親日的台獨分子李登輝、鐵杆台獨陳水扁都心知肚明。所以才有陳“總統”的名言:要他馬上宣布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馬英九煞有介事地“放棄”完全不具操作性的“獨立”、“動武”夢囈,在海內外同胞面前為自己賺得了“反台獨”的美名。
      既然“不獨、不武”只是障眼法,那麼馬英九的“不統”到底是什麼貨色呢?他在元旦講話中聲稱,其“三不”政策是要“積極爭取一段足夠長的時間”,讓台海“持續和平”發展,為兩岸問題尋求出路。從他對幾家西方媒體的談話可知,這段“足夠長”的時間,起碼長達幾十年。馬英九幕僚解釋得更清楚:今後“一、兩世代”,“約三、五十年”,都不會和大陸談統一問題。
      顯然,馬英九元旦講話中公開宣示的“不統”,并非權宜之計。這是他對中國統一問題的表態,是他的隱性台獨綱領。用其幕僚的話說,是“臺灣中長期的戰略觀”。可見馬英九已經下定決心,要走抗拒統一、推動隱性台獨的道路。他的心機很深,要價也很高——既然北京一再信誓旦旦要“堅持和平統一方針”,那麼就必須讓臺灣一直和平地“不統”下去。如此一兩代人、三五十年,加上臺灣已經割據一隅六十年,臺灣的“不統”豈不是從暫時變成永遠了?而永遠的“不統”,傻子也知道最後必然是真正的“獨立”。
      顯然,馬英九“三不”的核心是“不統”,“不統”的要害是以北京的“堅持和平統一”為護身符,等待時機以拖待變,最終“和平”實現台獨。
      馬英九抓住“和平統一”為其“不統”的隱性台獨路線護航,不能不說是一招妙棋。北京本來在統一問題上具有壓倒優勢,但由于一廂情願地高調宣示“和平統一”,面對馬英九公然圖謀長期“不統”的“和平臺獨”布局,一時間反倒束手無策了。
      北京這些年來一味揮舞胡蘿蔔,對臺灣給足了經濟好處,說盡了好話。但這種以金錢收買為主的“統一道德說教”,對已經習慣小島割據生活六十年的多數臺灣民眾,以及具有公開或隱性台獨圖謀的領導人來說,收效卻不大。這也正是長期以來,北京一直被明的暗的台獨勢力牽鼻子走的原因。
      古今中外的分離勢力,誰不想建立個小朝廷稱孤道寡?沒有大軍壓境,誰又甘願俯首稱臣?面對正式登場的馬式台獨,北京只有以武力為後盾,果斷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公開定出中國統一時間表,“以武逼統”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如果任由馬英九的“不統”游戲玩下去,恐怕有一天“台獨”真的夢想成真了。

新版移民入籍指南的誤區

     哈珀政權里,對制定政策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那些重要職位如國防、外交、財政等的部長們,而是總理辦公室的幕僚,再有就是他從亞省帶來的心腹等組成的小圈子了,這其中就有移民部長康尼。
      康尼平時比較低調,但自從擔任移民部部長以來,他不斷在少數族裔的移民社區里露面,為保守党在這些選區里的支持率赶超自由党,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僅如此,在他的領導下,移民部有一系列新的舉措出台,比如調整技術移民比例、對專業技術移民的資格認證等。而其中重要的一項,則是改版移民入籍指南了。
      誠然,老版的入籍指南發行于15年前,有些過時。但看新加入的內容,卻有些耐人尋味。除了新增的有關軍隊歷史以及華裔的貢獻之外,還有如下的內容:強調加拿大歷史和价值觀,不允許家庭暴力、榮譽謀殺等的野蠻行為。這些新內容看似彌補了以往版本的不足之處,但作為入籍指南的革新內容,卻已經是陷入了誤區。
      新版指南的誤區頗多。一是有關“野蠻行為”的描述,暗含了告誡移民不得將陋俗帶到加拿大來。其實不少移民都知道加拿大重視人權,管教孩子時戰戰兢兢,就怕一不小心被小題大做,連孩子也會給儿童廳強行帶走。
      問題是,“野蠻行為”在加拿大也存在,比如某些社區公然實行的“一夫多妻制”,其中又涉及了強迫未成年少女婚姻等,而政府卻是束手無策,警方視若無睹,檢察官不敢起訴。
    這不免讓移民感到困惑:難道對于“野蠻行為”,可以有雙重標准嗎?政府對宗教自由、多元文化的政策含糊不清,導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才是這些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光靠教育移民就能解決的。
 二是過分強調加拿大价值和愛國教育,又暗示了移民對加拿大不夠融入,不夠愛國。其實移民也夠困惑的,國會里的一個重要政党:魁人党,從不愛國,只考慮如何讓魁北克獲取最大利益甚至分裂加拿大,但其他政党卻處于政治斗爭的需要,紛紛討好他們。
      再者,統計數据表明,第一代移民對加拿大的認同率其實是很高的,倒是接受了本地教育的第二代移民特別是有色少數族裔,因為受到隱形的歧視,產生了种种困惑,甚至對社會失望。這才是政府需要努力的地方。
 修改入籍指南本是好事,但不應以教訓的口吻,而是要坦承加拿大也有不足之處,這樣才容易為大家接受。

無畏的希望

      臨行中國前,順手帶上一本正在看的書,奧巴馬總統的《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准備在旅途中慢慢看。
      十二月中旬北京的街頭,气溫在零下十度左右。一陣一陣凜冽的風,更讓人沒有了逗留在室外的愿望。路過街邊拉板車賣書人的身旁,你能感覺到他們身上因為長時間在寒風里積蓄的冰涼。車上的書,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不少是英文原著,而《無畏的希望》放在每一輛板車的醒目位置。
      毫無疑問,那是一些山寨版本,但我沒有過問价錢。我知道在中國亞馬遜网站上原裝正版的《無畏的希望》定价是23.50元人民幣。山寨版會便宜多少?板車賣書人能最終賺得多少利潤?無論如何,我想說,他們讓我真實地想到了這几個字“無畏的希望”。
      有評論家在評論奧巴馬總統這本成名前自傳的時候曾經說,“身處党派之中,很少有人能在談及政治問題時討論“希望”這個詞,同時還能被視作滿怀真誠。奧巴馬就是這樣一個人……”
      本書開頭的時候,奧巴馬講述他本想放棄政治理想,是在參選議員的過程中,他走訪的那些貧民百姓非常朴素簡單的對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和希望,讓他重拾斗志,想為他們去爭取,去努力。如果,當年奧巴馬放棄了政治,那麼,他也會是一個不錯的律師,衣食無憂。 
      北京街頭那些書販,他們能放棄的有多少?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可以真的算得上是無畏吧?
 這些希望,大概就止于溫飽,也同樣高尚一如溫飽,值得全社會、全世界的人去奮斗和努力。
 新年,是希望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