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多抽點時間陪孩子
( 2010-01-03 )





     今年教的是中班的孩子,從小班過度到中班,在學習難度與習慣的培養上更多了一些,因此給孩子會布置一些口頭作業,讓孩子回家與父母一起完成,作業的形式就是讓孩子復述幼兒園老師講述的故事以及唱的歌曲等等,請家長幫忙記錄。這樣的方式有三個好處,其一是鍛煉孩子的記憶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其二是變相的讓孩子把自己所學的展示給家長,讓家長知道老師授課的內容,其三是在過程中,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這樣的要求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經常發現有孩子作業沒有做。碰到這種情況,我們便會與家長進行瞭解溝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次、兩次的忘記可以理解,但長期這樣下去確實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發現問題,就要進行及時溝通。溝通後,經常聽到家長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工作比較忙,沒時間,我這樣辛苦是在為孩子以後打基礎,等以後上小學後我們把這些都補回來,我們把孩子送最好的學校,再給孩子請家教。”聽到家長這樣的回答,作為老師,我覺得我有必要把這個事情的嚴重性說出來,希望可以給更多有這樣想法的家長看到,及時調整對待孩子教育的方式。
     做為老師,心裏真的很急。一個班集體中,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從孩子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出來。其實佈置口頭作業並不是檢查孩子的唯一方式,主要是對孩子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是家長的忽略,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
      即使工作再忙,掙的錢再多,目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但是這些物質條件充足的背後,卻造成了精神上的缺失。
當然,我們做為老師沒有理由評論別人對待家庭對待孩子的方式。但是我們看到孩子的未來,為他們所擔憂。有一篇文章中說,不管做父母的多忙都該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及時瞭解孩子的感受,這對孩子的自信、情緒培養都有好處,而且對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更有益。
     我們幼兒園與家長聯繫的方式是除了口頭上的溝通,還有通過家校路路通傳達到家長的手機上,但是這些溝通似乎還沒有那麼直白。對于平時都是爺爺奶奶來接孩子,老師與爺爺奶奶的溝通似乎沒有那麼順暢,還有家校路路通是捆綁在父母的手機上,這樣就造成了家長與父母之間直接溝通的遮罩。在我所教的班級裏,這樣的例子有好幾個,都是父母忙,早出晚歸,孩子一直是奶奶帶,所以孩子的感情寄托全部在奶奶身上,即使父母要與孩子溝通,他也不願意去表達自己。
     我想說:3~6歲兒童的教育尤為重要,因為這是兒童性格和社會觀念形成的年齡段。3-6歲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孩童階段有多少個敏感期,錯過了是補也補不回來的。俗話說的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正好這個年齡段是在幼兒園裏托、小、中、大四年中度過的,其實孩子性格的形成就在這個年齡段裏,而習慣的培養也是在這個階段。所以,有的家長覺得到小學再開始培養性格與習慣,那麼就太晚了。孩子的性格與習慣的良好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的督促與努力,當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孩子會快樂、自信的成長,從而會變成一個身心健康、性格開朗人見人愛的孩子。
     聽了這些,您還在工作與孩子之間猶豫徘徊嗎?孩子雖然小,但是感情很豐富,孩子需要家長的傾聽與理解,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愛護,所以您睿智的放棄會在孩子身上得到更欣喜的滿足。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的工作,而您這輩子最大的工作就是教育好您的孩子。錢什麼時候都可以掙,但是孩子的幼兒期是有期限的,所以還是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吧!
作者:東部牧羊人   出自: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