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對症吃魚 美味又保健
( 2010-01-03 )



■魚因其美味和營養,歷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食物。新華社資料圖片

   俗話說“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魚肉”,魚因其美味和營養,歷來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食物,吃魚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食不得法,也會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惹上致命疾病。

    魚肉中脂肪含量低,但其中的脂肪酸並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肉中的維他命D、鈣、磷,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症。
   醫學認為,吃魚要講究對症,對症吃魚,它的食用和醫用價值才能顯現出來。下面列舉常見魚類的藥用性能和食療作用,供選擇食用時參考。
   鯽魚:又名鮒魚,味甘性溫。功效為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主治浮腫腹水、產婦乳少、胃下垂、脫肛等症。
   帶魚: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干燥者尤為適宜。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潤濕與彈性。
   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食用可治療氣虛乏力,胃寒冷痛、腳氣、濕痹、瘧疾、頭痛等症。青魚所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
   鯉魚:味甘性溫。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腫、乳汁不通、胎氣不長等症。
   草魚:又稱鯇魚,有青鯇、白鯇兩色,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之功效。
   古人認為,鯇魚肉厚而松,治虛勞及風虛頭痛,以其頭蒸食尤良。
   泥鰍: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
   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吃魚,這些疾病是:
痛風患者因為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則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肝硬化病人,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結核病人服用異煙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惡心、頭痛、皮膚潮紅等,重者會出現心悸,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空腹吃魚或導致痛風

   在減肥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只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
   肉類和魚類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除70%左右的水分和少量礦物質,其余就是蛋白質和脂肪,蛋白質含量遠高於大豆。   空腹吃魚容易吃過量,動物蛋白質攝入過多,會造成人體酸鹼平衡失調,不僅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加快鈣元素的流失,引發骨質疏松症。
   另外,空腹吃魚還可能引發痛風,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鹼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營養學家提醒,赴宴時應先吃一點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一小碗雜糧粥,一點蕎麥粉,少量山藥、芋頭等薯類冷菜,能避免油膩食物傷胃。

   運動後吃魚疲勞加劇

   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過後,很多人都認為需要大補一頓,而魚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不但有營養,更是減肥的最佳食品。因此很多人把魚肉當成運動後的首選食物,殊不知,運動後吃魚會讓疲勞感加劇。
   人在運動後,尤其是劇烈運動後,會感到肌肉發脹、精神疲憊。這是由於體內的糖、脂肪和蛋白質等能量物質被大量分解,產生了乳酸和磷酸的緣故。而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磷酸、硫、氯等,在體內代謝後所產生的酸性產物較多,會加重乳酸的堆積。因此,在運動後馬上吃魚,不僅無法恢復體力,反而會讓人感覺更累。除了魚肉之外,還有一些與它同類的食物也不宜馬上食用,如雞肉、米、面等。
   但這絕非意味運動後就不能吃魚了,大概過1至2個小時,等到體內的乳酸水準降低之後,可以適當進食一些魚肉。不過,在此之前,一定要用水果和奶製品先“墊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