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當心寒氣吃進肚
( 2009-12-25 )





天冷防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多穿點,吃熱乎點。可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如果不瞭解食物的寒熱特性,不小心吃進了涼性東西,別說保暖,搞不好還會因為受涼拉肚子。

       一般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某種食物是“涼”的、某種食物是“熱”的等一些模糊概念,其淵源來自古人,古人把食物跟藥物一樣,分為“熱”、“溫”、“涼”、“寒”等不同的性質,中醫稱之為“四氣”或“四性”。
      食物的四氣性質主要依人體吃了這種食物後的所產生的影響或反應來決定,由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可以使人體的能量代謝率提高,產熱量增加的食物即為熱性的食物,反之會使人體能量代謝率降低,產熱量下降的食物即為寒性的食物。
      秋冬進補要有所講究,特別是體質本身就寒的人,尤其不能食用過多的性寒食物,否則容易導致肚子痛。
      這是因為,冬季人的身體處於封藏狀態,需要養陰,而攝入過多的寒涼食物容易破壞掉人體封藏的狀態,需要調動更多的熱量來抵擋寒涼食物的侵襲,而一旦寒涼沒及時化解出去,囤積在胃裏,就容易導致腹痛。
      較為常見的性寒食物有:綠豆、梨、橙子、柑、螃蟹、螺螄、海帶、鴨血、鴨蛋、皮蛋等。
      冬季雖然不應吃過多寒涼食物,但也不宜吃過多燥熱品,而應多攝入滋陰膳食,如黑木耳、藕、芝麻等。寒涼體質的人冬季可以多喝粥,若在粳米粥中加點紅棗,效果會更好。
      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寒涼食物,可以通過內外結合共同驅寒。“內”即內服紅糖生薑水,紅糖溫熱,生薑溫胃散寒,二者合在一起可以暖肚腸、溫中陽;“外”即用熱水泡腳,可刺激腳上的穴位和反射區,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驅寒的效果。
      此外,而在泡腳的同時按揉足三裏穴位,效果將會更好。

      寒熱搭配 健康又美味
      人類進食最好要合乎大自然運轉及人體生理的規律,依“三因制宜”的方式,即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還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來選擇及烹飪食物。
      因時制宜 如在夏天要少吃溫熱性食物,在冬天要少進食寒涼性食物,所以冬吃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沙茶牛肉、火鍋很好,可是夏天卻不適宜,吃了容易上火。
      現代人用冷暖氣機來破壞這種規律,在夏天開冷氣吃火鍋,在冬壓開暖氣吃冰,這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是不對的。
      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之;反之晚上是一天的結束,人體生理功能已經舒緩,不要吃溫熱性食物來興奮之。
      因地制宜 依地域挑食物吃。如住在炎熱地方要少吃溫熱性食物,住在寒冷地區要少進食寒涼食物。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吃,反之熱性體質的人要多挑寒涼性食物吃。
      所以,寒證的病人要少吃寒涼性食物,反之熱證的病人要少吃溫熱性食物。
      吃東西及煮菜時能稍微注意一下菜色的冷熱平衡會更理想,例如要烹煮寒涼性食物時可使用溫熱性的、酒醋、香辛料來調味。
      吃火鍋時放豆腐、白菜、粉絲不但可使湯汁更鮮美,還可利用這些性寒的食物來降吃火鍋的上火,吃完火鍋後挑些寒涼的水果如梨子、西瓜來吃也有幫忙。
      泡菜及醃黃瓜加辣椒、豆漿配燒餅油條、煮冬瓜茶加紅糖等就是很好的冷熱調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