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水土不服 海歸企業存活率三成
( 2009-12-11 )



創業之路崎嶇不平,但面對海外學子的就業大門卻敞開,上海市金融發展服務中心和全美華人金融協會近日在紐約舉辦招聘會,吸引海外人才回國發展。新華社

      回國創業是不少海外學子的共同夢想,但中國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資訊研究中心主任夏兵在“中國海歸創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儘管中國雄厚的經濟實力令當下海歸創業者覺得春意融融,然而中國傳統的商業環境,卻令眾多海歸企業在國內的存活率僅有三成,多數遭遇市場“不相容”尷尬。 
      經濟危機席捲全球,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態勢喜人。面對這塊充滿活力的巨大市場,大批海歸創業者紛紛回國尋求商機。海外教育背景、全球化經驗賦予了他們在中國發展的獨特優勢。

      1/3勉強生存 1/3瀕臨破產
      不過中新社消息指出,目前在中國海歸創辦的企業中存在明顯的“三三現象”,三分之一有較大發展,三分之一勉強生存,三分之一處於破產或半破產狀態。儘管各地政府不斷給海歸企業提供資金及政策優惠,但仍有大半難以存活。
      夏兵指出,與歐美國家相比,國內傳統的商業環境令擁有先進技術的海歸企業“無所適從”,因不瞭解國內行銷,許多海歸企業的產品市場化程度低下。而本土企業跟風仿效,也令資本弱小的海歸企業生存堪憂。
      他認為,國內市場與海歸企業的“相容”問題是兩相促進之勢,一方面,海歸企業需“入鄉隨俗”,主動適應國內市場緩解生存壓力;另一方面,大量海歸企業帶來的國際先進理念,也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國內市場輔以觀念上的更新。

      高科技海歸企業有優勢
      夏兵同時強調,以高科技、高新產業為主的海歸企業在中國有巨大的發展優勢。調查顯示,美國的高新企業存活率為20%,而在缺乏技術對手的中國,海歸企業需做的僅是如何在既有商業環境下,尋求另一個“中國式創新”。
      一個良好的信號是,中國各級政府在大規模引進海歸人才的同時,正在致力改善海歸企業的融資、發展環境。
      通常,回到國內,許多海歸需要經受一次逆向的文化衝擊,在中國具有資深創投經驗的人士Richard Cant說:“在中國,要使本地公司接受‘西方的觀點和思維’依然不是一件容易事,哪怕帶來這些觀點和思維的是華人,那些在國外出生的華裔,面臨的挑戰則更大。”
      《中國創業者:來自40位國際創業先鋒的經驗之談》一書的合著者安若麗(Laurie Underwood)說,對於中國的創業者,最好的辦法是“在核心實踐中堅持國際商業標準,同時又盡可能地去適應當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