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90後”自成體系曾軼可成代表
( 2009-11-13 )



有關90後的話題是由曾軼可引起的。在2009年選秀節目“快樂女聲”的舞台上,生於1990年的她懷抱吉他、以獨特的“綿羊音”唱自己的原創歌曲,最終殺入十強決賽。面對爭議,曾軼可所代表的90後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這是人們用慣常思維所無法理解的。而他們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也讓人們感到陌生。

      爭議並非源自曾軼可的中性形象,也不是來自她的原創歌曲,力點是她的演唱方式。她使用的是一種纖細的、發嗲的、顫巍巍的聲音,明顯未經任何訓練,也完全不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就是這聲音,使得擔任評委的包小柏與沈黎暉反目,使得關於她的傳言甚囂塵上。面對所有的不滿,曾軼可有了一個言簡意賅的統一回答:“那些恨我的人,就別恨我了吧。”而化解仇恨的方式,就是“去聽別人,別管我了。”

      注重自我的年代氣質
      很多人不喜歡曾軼可,只是因為不明白她為什麼要這樣唱歌——她帶來的很可能是一種完全陌生的歌唱方式。相比滿懷“舞台下有很多人觀看”的表演意識,曾軼可的演唱卻完全是室內的、私語式的、無視他人的,她的歌曲和歌唱方式,可以在日本和北歐的音樂裏找到一點源頭,但在中國歌唱方式的鏈條上,是完全斷裂開的一環。
      就像60後中的一部分人,也曾激進地表示過對世界的反對,但從他們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和他們所反對的也並無不同,他們的根系和營養完全一致。70後也表示過反對,但反對仍然是建立在承認和重視的基礎上。而曾軼可這樣的90後卻早早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包括對傳統歌唱規則的無視,包括在世界觀上的自給自足。他們由網絡、QQ空間、手機、輕小說哺育,是這些養料最終醞釀成了這種歌唱方式、這種年代氣質。
      即使她的同齡人,也對這種自發呈現的年代氣質缺乏瞭解。別的“快女”都在竭力打壓自己的屬性,都在模倣不屬於自己的演唱方式以求獲得認可,而曾軼可卻始終不為所動,絲毫不受干擾。所以,曾軼可在“快女”賽場上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被排斥,她晉級十強時,其他的選手都沒和她握手,在“快女”講述生活花絮的片段,沒有一個人提到她。
     

      思維行動讓人陌生
      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不止曾軼可一個。自從人們意識到90後的存在,90後就以一種誇張的形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廣東開平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是90後,最近引起轟動的“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鞦韆門”、“邯鄲大學教室做愛門”等事件的主人公也是90後。在廣東開平凌虐視頻中,施虐者固然洋洋得意,受害者卻也麻木不仁,任由擺布;“脫褲門”視頻中,五名中學男生在教室裏強行脫下女生的衣褲進行猥褻,所有人都嘻嘻哈哈,使得觀看的人都懷疑,事件的嚴重性是不是被自己誇大了。
      90後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適應,也是人們陌生的。幾個90後少年拍攝了一部名叫《蘭州少年殺母事件簿》的電影。故事根據90後少年因熱衷於上網而殺死母親的真實事件改編,擔任主演的是14歲少年。他和其他幾個90後演員的成熟老練超過所有人想像,尤其讓人困惑的,是他們在鏡頭前的輕鬆自如,當70後、80後還把鏡頭當作一種小型儀式,並自發性地進入表演狀態的時候,90後卻已經消解了鏡頭的莊嚴感,鏡頭和影像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經進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90後至今都沒有真正在文化上登場,曾軼可、“90後賤女孩”的出現純屬偶然。他們已經習慣了網絡的節奏,習慣了點開一個連結又一個連結,由此締造了一種鬆散的、瑣碎的生命節奏,一種渙散的表達方式。這種節奏,這種方式,注定了關注和爭議的不可避免。

      “摸奶門”後 校方禁通訊工具
      發生在上海慈溪職高“摸奶門”事件,於今年6月在網絡上瘋傳,被稱為90後的“代表作”。學校的一位老師說,不雅視頻先是在同學之間,通過手機和QQ互相傳播,後來逐漸傳到校外,最後完全失去控制。一周內有4000家大小網站轉載了此事的報道,連國外的都有。
      “我們盡量消除了不良影響。”慈溪市委宣傳部的孫雲東告訴《新周刊》,這個不雅視頻已經很難再找得到。“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去打擾孩子了。”慈溪市委和教育局的領導勸道:“就像六七歲的小孩過家家,涉性行為並無大礙,只是此次過家家的人稍微大了一點而已。”
      畢業於慈溪職高的江小樓(化名),離90後只差幾個月,他更願意把自己歸為80後。對於事件女主角張雅(化名)主動“獻身”是“為了班級團結”的說法,江小樓如此分析:職高學校裏,一般每個班裏都有幾個鬧事者,上課講話,影響別人上課,老師有時候也管不了。還會打架,成幫成派的,“讓班上的一些鬧事者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能夠促成他們的團結,這或許就是女生的出發點吧。”
      江小樓認為慈溪視頻發生並非偶然,因為此後又出現了一系列關於90後的“艷照門”事件。“不雅視頻事件就像一根針,刺向我們生活的時代,一紥一跳,我們不應該就這麼放它過去,而是思考是什麼樣的學校生態和社會生態造成了這件事情的發生。”寧波諾丁漢大學心理專業的一位大學生說。
      在2009年7月22日舉行的“慈溪市職教德育會議”上,教育局長、職高校長等與會人員一起討論了職高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新措施,其中包括限制職高學生上網和使用手機的新規。
      而在另外一份關於學生手機管理的通知裏,教育部門強調: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禁止在校園攜帶手機,在夜間學生寢室熄燈期間,實行學生寢室手機屏蔽制度。“我們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對學生上網和手機使用加強管理,並沒有違反法律規定。”教育局一位辦公室主任說道:“中學生守則、?珔未成年人保護法?珝都沒有規定不准監控學生手機和上網的規定。”

      並非“一代不如一代”
      作為各種“門”事件的當事人,90後幾乎成了各種負面形象的代言人,但這恐怕並非是90後的真實形象。其實每一代人在登上社會舞台的時候,都曾伴隨巨大的非議,只是一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歎息心態,讓90後成為了輿論中心。
      “幾零後”的概念最早由書商炒作出來,隨後形成了按出生年代劃分人群的標準。90後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有時泛指1990年以後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他們從出生開始生活環境相對前幾代優越許多,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盪,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90後的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人更顯得有些孤僻。90後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所以90後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
      每個時代的新一代都受到特別的關注,因為他們身上打上了標誌這個時代的鮮明烙印。對於每一代,似乎總有人來褒貶一番,或憂心忡忡,或讚揚嘉許。80後也曾被定義為“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也湧現出過大量驚人乃至駭人的事件,但隨後人們發現,這些負面人物,起到的只是掩護作用,在他們的掩護下,在他們還在引人議論的同時,大部分80後完成學業、出國歸國,並開始掌握權力。
      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提出“景觀失憶”(landscape amnesia),說的是處在環境變化之中的人往往會忘記原來環境的樣子。現代的人們承認90後的陌生人身份,是權宜之計。當90後被標語化、被某個形象強行代表的時候,人們必須懷審慎的態度去反對,像電影《十二怒漢》中所說:“必須有人反對,基於慎重對待生命的原則。”
      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曾指出,從某個角度說,雖然90後還沒有真正登上社會的舞台,還處在被呵護的階段,這一代的孩子由於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普遍地早熟,他們從一開始,就樂意成為消費社會、技術時代的寵兒。因此“90後”所暴露出的問題,絕非他們僅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這對社會和家長的溝通與引導來說,同樣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無懼“腦殘”稱號 營造自我法則
      網絡上流傳一個帖子,是比較《70後、80後、90後的20個離奇區別》,在財富上:“70後有存款,80後有負債,90後有老爸!”在生活方式上:“70後進門要脫鞋,80後進門不用脫鞋,90後上床睡覺都不脫鞋!”對待工作則:“70後是工作狂,80後拒絕加班,90後拒絕工作!”
      “如果‘90門’事件中的女主角是你的孩子呢?”這個問題在某雜誌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兩極分化的回答。家長最有代表性的回答是:“那肯定得狠狠地揍,直至承認錯誤為止。”而另外的開明人士則認為:“跟她講別把肚子搞大就行了。”
      90後在重塑著“第一批真正的現代中國人”的形象,令許多老一輩人不適應的是,“他們仿彿跟我們不是一個物種。”難怪現在的人一提到90後,就會用“腦殘”、“非主流”等詞匯來加以形容。而90後也坦然地做了個順水人情,就地取材打出了他們自己的口號:“腦殘無罪,腦殘光榮,腦殘萬歲!”
      90後在默默營造自己的遊戲規則,這個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的群體,有自己不容忽視的成長出口。他們體現最明顯的五大特征是:“有網絡無生活,有遊戲無規則,有祖國無國界,有傳統無禁忌,有朋友無利益。”簡單來說就是,網絡生活幾乎是生活的全部;遊戲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因全球化和出國潮的影響而沒有國界之分;仍然受傳統的影響與約束但敢於打破禁忌;在利益與朋友之間發生衝突時更為珍惜朋友。

      丁仕源創業 十九歲當董事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丁仕源的故事便是再好不過的印證。一個放言要做“90後”韓寒、郭敬明的19歲少年,控股多家文化公司,簽約千名模特經紀,策劃多個模特賽事,以自己圈內藝名命名的新公司剛剛註冊成立。
      19歲的丁仕源在外面談生意的時候一般不說自己今年才19歲。碰到非要刨根問底的,他就盯對方的眼睛說,跟你差不多大吧。結果很多生意伙伴都以為他要麼是80後,要麼是70後,反正沒人把他當成90後。
      這個秘密一直捂到2008年年底。據《職業》介紹,丁仕源考入深圳市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後不久,“第20屆世界模特小姐大賽國際總決賽”就在該院舉行。讓老師們感到大跌眼鏡的是,這個應用英語系文化市場經營與管理專業大一新生,竟然是這個世模大賽的中國總決賽助理導演和國際總決賽賽務統籌。沒人知道,丁仕源12歲開始學習創業知識,14歲開始創業實踐,17歲就創辦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許多媒體慕名前來採訪大賽,才知道丁仕源就是那個藝名叫“丁叮”的模特經紀人。傳說中的“丁叮”,不僅是個手中握有1000多名模特資料的經紀人,而且還參與操辦過20個世界級模特大賽和200多個大型活動晚會、酒會。
      丁仕源1990年出生在深圳龍崗區一個富裕的家庭,小學畢業那天,他在酒吧與伙伴們狂歡玩到凌晨兩點多才回家,哥哥知道後狠狠地打了他一頓。這一頓打正是他轉變的開始。他意識到真正被人尊敬要靠自己的實力,於是年僅12歲的丁仕源開始了與同齡孩子不同的生活軌跡。12歲的他跑到龍崗成人培訓中心報名學習新聞學和市場行銷等課程,成為培訓中心最小的學生。這樣的生活延續到他上初二。
      媒體從業生涯為他積累了不少人脈和客戶關係。2006年,他加入世界模特大賽中國總決賽組委會團隊。過多投入社會工作,也讓學校和家長對丁仕源的選擇憂心忡忡。
      如今,丁仕源這個著黑衫、拎電腦包、步履匆忙、滿嘴新經濟名詞的90後男孩,已經像大男人那樣在戰鬥。白天,他是大學裏的學生,周末、課余和閒暇,他開著自己的車往返於學校與公司之間,不停變換著學生與總經理的雙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