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先僑百年家書數碼化
( 2009-11-06 )



一個大信封裏,載有數個小信封和信件。

      卑詩省葉生家族20年前捐贈的一批書信,經過早年初步分類整理,現在進一步以數碼形式重現。這是溫哥華現存最大批華文書信,足以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溫市的華人生活史;而這批百年家書,更是加國歷史的重要一頁。
      這批數碼化的書信共639封,全是從中國寄到葉生早年在溫市華埠開設的永生號地址。信件當年由在華親人寄給海外工作的華人僱員。從書信內容看,信件來自逾100個家庭。
      負責這個書信翻譯及上網計劃的溫市歷史檔案處研究員翁澤賢指出,上述計劃得以完成,主要是於市府獲聯邦祖裔部撥款,加上卑詩大學(UBC)的資源,才能把這批收藏於葉生的永生號大樓信件數碼化,並上載卑大網站。整個計劃由草擬、申請到完成,約花一年半時間,在今年六七月間完成。他說,自年前900多封信和信封圖片上載網上之後,發現多了人致電查詢。
      信件之得以保存下來,是因為當年華商葉生經營出入口業務,和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輸入勞工兼營匯兌,不少不諳英文的華人把信件寄至葉生地址,方便收信。葉生的永生號大樓地址就成為書信集散地,加上早年郵遞費用高昂,多以薄身紙張寫成,再把一疊信件以一個大信封寄就。也有以郵簡方式寄出,信紙和信封合用一紙。
      翁澤賢翻譯這批“海外來鴻”時,發現百年前書信多談到中國政局動盪,以及家庭要求接濟之類。難度之一是當年書信表達方式跟現代人有別,早年華人找專人寫信,以文言文撰寫,毛筆字也不乏草書,也有當年華人自行用口語寫成,他們學歷不高,充滿鄉間俗話;例如當年廣東口語“車腳”,經考據才知旅費之意。
      他說,信件經百年仍保存良好,是因為當年信紙質地多纖維,墨不脫色。
      早年書信寫上的日期多沿用中國曆法,所以要對照中國年號查出公元年份,例如一封甲辰年寫的信,原來已有105年之久。
      翻譯這批信件時,翁澤賢寫下書信的重心,把信中名字譯成普通話拼音,通過數碼相機及專業掃描設備複製成數碼資料,然後上載網站,讓全球人士共享,也易於讓一些信件原物的後人,可以看到先賢心跡。
      翁澤賢還表示,今次華人歷史資料搜集,是通過加華歷史學會和市府檔案處合作而成。華人早年原始資料已越來越少,不知是否因華人關注個人資料私隱,不願捐出文件;其實檔案處處理捐給市府的敏感資料時,都是遵守聯邦《隱私法》。
      華人在加國墾拓雖已超過150年,但資料瑣碎,且早年華裔人口眾多,歷史文物不少。只是加國歷史只片面提及本地華裔開墾史,實要賴有心人填補空白,盡量為華人在加國的正式歷史記載中爭回應有席位。公眾如欲查詢詳情,不妨登入卑大網站www.library.ubc.ca/chineseinbc/search.html,將可看到這批加國華裔史上少見的“海外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