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也是孝子
( 2009-10-23 )
一個女兒帶母親去看元宵花燈。
在許多華裔同胞心目中,孔老夫子諄諄教導的孝道,西方人是不懂的。而且,不少華裔還有“洋人對長輩冷酷無情”等成見。但是日前公布的加拿大最新調查報告,可能要讓許多人大感意外了。這份由加拿大個人理財機構“投資者集團”(Investors Group)委托進行的調查發現,現年43歲至63歲、出生在二次大戰後20世紀4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嬰兒潮”時期的加拿大人,其中69%的人至少有一個在生的父母、公婆或岳父母。
這些上有高堂的“嬰兒潮人”中,有35%的人每月平均花42小時,或每月平均外出225公里路程,去照顧年邁的長輩。他們照顧父母輩不僅願跑路,肯花時間,也不吝惜金錢。其中45%的人每年平均為父母輩花費達6000元。
九成接受調查的“嬰兒潮人”表示,照顧老人在財務方面并沒有給自己帶來壓力。但有51%的人說,感情和時間的付出還是造成了壓力。照顧父母輩的“嬰兒潮人”中,75%的人是和配偶、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一起分擔照顧的責任。
他們協助父母輩參加許多活動。其中65%的人每天都抽時間和父母輩一起,陪伴在側。64%的人開車接送父母輩赴約或參加社會活動。61%的人協助父母輩投資或理財。55%的人還幫父母輩做家務!
這些人的表現,徹底顛覆了不少華裔心目中西人下一代的形象——一旦從學校畢業走入社會,婚嫁生孩子成家立業後,就不管父母冷暖甚至死活,只顧自己一家過日子。但是細細琢磨,加拿大“嬰兒潮人”照顧老人,和華裔在觀念上還是有所區別的。
他們對長輩的照顧,更多的是親情的自然流露,也受到某種感恩思想驅使。其中65%的人表示,父母親希望退休後得到他們的幫助,他們對實現父母的期望感到壓力。但他們覺得,給予照顧有點像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回報紅利。56%的人表示,通過這類照顧,他們和年邁雙親的聯繫加強了。60%的人表示,如果父母輩不需要,他們不會花這麼多時間去照顧。
而華裔對父母輩的照顧,則早已通過孔老夫子的千古教誨,升華為對長輩的無條件的“孝道”——一種根深蒂固的家庭長幼相處倫理。當然,在中國數千年的農業社會,孝道所主張的的老有所養,是對幼有所哺的回饋,目的都是為了穩定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家庭。
時至今日,老有所養的責任已經轉移給社會,但孝道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等華人為主的社會,對維繫家庭成員的密切關係、保持家庭穩定,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對加拿大華裔來說,養老責任也從下一代轉移到社會。日漸西化的華裔下一代,不少人對代代相傳的孝道已不甚了了。他們中有的人對親情的冷漠,不亞于西人社會為數不少的下一代。
凡被人詬病的西人社會冷漠現象——如對入住養老院的父母不聞不問,不僅長期不探望,甚至一年沒有一個電話等,在華裔社會早已有之,不是新聞。而對長輩施與肉體和精神虐待的個案,在華裔社會也時有所聞。
這次最新的調查告訴我們:不論西人社會還是華人社會,親情永遠是維繫社會穩定、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紐帶;重視親情仍然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既然原來被不少華人認為代溝嚴重、兩輩人關係冷漠的西人社會,仍然有如此之多重視親情,關愛長輩的的人,那麼受到中華文化尊老愛幼傳統熏陶的的華裔社區,又有什麼理由不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會中,發揚光大自己的孝道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