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全球經濟失衡与石油美元
( 2009-10-02 )



美國總統奧巴馬於G20峰會後舉行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周在匹茲堡舉行的峰會上,呼吁20國集團(G20)支持全球經濟重新平衡框架,其實質內容就是在要求美國的主要貿易國——中國、德國和日本放棄多年來一直執行的出口型策略,并呼吁出口型國家進行更多消費,因為美國不愿再扮演最終消費者的角色。
      對于這次的金融海嘯起因,許多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過度儲蓄,外貿順差屢創新高,隨著中國等國家的外匯儲備越積越多,美國貿易逆差則節節攀升。這种失衡狀況促使美國維持低利率,反過來鼓勵銀行等机构投資者追逐高風險資產(例如次級房貸產品),造成金融系統風險,從而對經濟危机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實,IMF早在2006年就曾同美國、日本、中國、沙特阿拉伯商討啟動一項多邊協商進程,以消除全球經濟增長中的扭曲性現象,但各國除了在表面上承諾應對貿易与投資失衡采取措施外,協商并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現在美國帶頭提出這項旨在促進全球經濟更趨平衡的計划,并警告不要在經濟复蘇确立之后,讓全球經濟返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對于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言,在金融海嘯一年后提出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并不意外,但是,如何讓与會各方買帳,如何自圓其說卻是件棘手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什麼樣的机制可以讓過度儲蓄和過度消費現象維持這麼久。這個根源則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緣政治現象,即石油美元環流。
      一般認為,戰后美國憑借政治經濟霸主地位,使美元成為最重要的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但是,當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后,美元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穩定的价值,又是什麼原因可以讓美元繼續保持儲備貨幣的地位呢?對美國來說,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价貨幣,美元与石油“挂鉤”成為世界的共識,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把美元作為儲備,這就鞏固了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石油進口國,由于石油需要用美元來支付,這就促使大多數國家大量儲備美元,不僅是為了支付其石油消費,同時起到對本國貨幣的保護作用。因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美元的突然貶值將會導致購買石油成本上漲,造成本國的經濟危机,所以每一個國家央行的美元儲備量都需要達到一個相當的水平。
      當石油進口國從辛辛苦苦建立的外匯儲備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支付給海灣國家等石油輸出國后,石油輸出國獲得的石油美元則需要尋找投資渠道,因此又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的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美國的貿易与財政赤字,從而支撐著美國的經濟發展。只要石油仍舊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美國的資金鏈就永遠不會斷。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從石油出口國轉變成了進口國,世界石油价格的上漲中,中國經濟也為石油美元支付了巨大的金額,因此不得不保持較高的美元儲備。從數据上看,雖然今年前七個月,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達1230億美元,接近美國全部貿易赤字的70%,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中國將其2.13万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的近70%用于投資美元資產,其中大部份為美國國債,從而將美元回流。
      如果奧巴馬總統執意在G20會議上讓中國等出口國家開始消費,讓出口大國削減貿易順差,就要在石油美元机制上作出讓步,并承諾改善不斷惡化的美國財政狀況,沒有石油美元的回流机制,也就意味著美國必須自力更生,采取政治上不受歡迎的加稅政策,此舉顯然是有一定風險的,可能會喪失美國選民的支持。

      注:本文屬撰稿者的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報立場,也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