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丹青潑彩以牛為業
( 2009-08-28 )



蕭祖銘畫作《進財的故鄉》。

      臺灣實力派畫家蕭祖銘,數十年來執地以水牛為主要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水牛油畫。雖然他在加拿大溫哥華度過了多年的移民生活,身處他鄉,但是那一份濃濃的中國文化情結,並未因為去國萬裏而消解,反而彌久愈深。不久前在我應邀造訪他府上的時候,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走進他的府上,我有機會欣賞了庭堂四壁幾乎挂滿了的各式水牛油畫,琳琅滿目,都是他近年來傾心創作的,展現並凝聚作者的審美取向與藝術風格。畫中主角栩栩如生,仿佛是要從墻上走下來。猛然間,讓我感到自己仿佛被迎面而來的牛群包圍,從中聞出了農田裏泥土的自然氣味,牛群裏還傳來陣陣“哞哞”的次第鳴唱,雄渾低沉,聲聲入耳,自己又恍惚回到了上一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少兒學子時期,在四川鄉間的稻田與荷塘邊所體驗過的一幕幕農耕情景。
      水牛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從來就是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具象符號。二零零九歲次己醜,是中國人喜愛的牛年。中國自古以來,也產生過不少畫牛的美術家,他們以筆作畫題詩,稱頌牛的品德及對人類的貢獻。例如書法家王獻之也善畫牛。唐朝戴嵩,人稱“韓馬戴牛”,拿他的牛畫與同代畫馬聖手韓幹的馬相比。另一唐代牛畫家韓滉也擅長畫牛。他唯一傳世佳作《五牛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宋代詩人陸游觀賞此圖後,嘆為觀止說道:“每見村童牧牛于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而引起辭官求去的願望。”可見其引人至深。此畫中間曾落入大書法家趙孟俯之手,並題跋八字“神氣磊落稀世名筆”。南朝(梁)張僧繇的神形圖中的黃牛,碩大而溫馴。宋朝江參的《百牛圖》,元代毛倫,明代許道,清代楊晉,皆是早期畫牛代表人物。
      現代中國美術大家徐悲鴻也作牛畫,1936年的《村歌》畫有湖邊牧牛的趣景,1938年的《牛浴》是在桂林近郊寫生的,1943年的《紫氣東來》則是以他拿手的人物為題材,畫出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的歷史景像。他的牛就像畫馬一樣,注重肌理寫實,與李可染《九牛圖》偏重寫意是完全不同的風格。毛驢畫家黃冑,他是牛年出生的,也善畫黃牛及水牛;不過人們比較喜歡他的驢畫。其他如劉海粟的《雙牛圖》、程十發的《四隻水牛》,都是浸泡在水中的水牛,省卻了背脊以下的交代,只重牛頭的描寫。尤其程十發對牛鼻系繩的敏銳觀察描寫,更是一絲不茍。四隻牛頭的角度方向,及水淋淋鬍鬚的濕潤感,活生生躍然紙上。當代臺灣的李奇茂也是畫牛的匠人。他的牛畫風格與黃冑不謀而似。他以深厚的速寫技巧來寫生臺灣鄉村的水牛與黃牛,配上紅衣少女騎在牛背上歸牧,自然回味無窮。雖然這些藝術大師都先後畫過十分出彩的牛,但是大多以中國畫的筆墨為基礎,偶爾為之,或寫意,或工筆,似乎一脈相承。 
      臺灣畫家蕭祖銘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子,早年一出道就采用西洋油彩作為丹青,專事畫牛,數十年如一日不綴,實在可謂難得。
      蕭祖銘告訴筆者,在他學藝的道路上,曾經受教于楊乾鐘先生門下,1979年畢業于臺灣藝專,而後也受惠于或師從過不少臺灣前輩畫宗,比如溥心畬、張大千、傅狷夫、黃君壁等,這些藝術大師各開一代畫風,對臺灣現當代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蕭祖銘也十分喜愛西方美術大師的作品,比如意大利拉文藝復興時期的三位杰出的畫家拉菲爾(Raffaello)、達芬奇(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經典作品,歐洲早期大畫家米勒(Millet)、印象派畫家梵高(Van Gogh)、莫奈(Monet)、畢卡索(Pablo Picaso),以及後期的表現主義畫宗保羅·克利(Paul Klee)、意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等美術大師的作品。在這些中西畫界先宗的作品中經年的耳濡目染,飽經熏陶,蕭祖銘得到了很多認知的啟發。難怪我看他的水牛畫,除了中國畫的底蘊,還帶絲絲歐陸風情,畫中主角有時近觀模糊,遠看清楚,深得印象派畫風之奧妙。蕭祖銘先生說,為了畫好水牛,多年來無數次深入到臺灣的鄉間生活,細心觀察牛群吃草、飲水、勞作的神態動作。這些經歷無疑都對能畫出蕭派水牛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奠定了他日後畫牛盡得其神韻的基礎。
      因此,蕭祖銘畫裏的水牛,憨厚樸拙,任勞任怨。牛頭有時略嫌誇大,並適巧表現了牛的“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柳宗元“賦牛”句)。牛頸以迄背椎骨,節節突顯,是他畫牛的重點。蕭祖銘的畫風中也融入了西方印象派的意境和功夫。所以觀其牛畫,或伏臥,或浴水,或悠然歸牧,再配以牧童橫笛,背景以楊柳或秋林襯托,整個畫面意境高雅自然,中西畫韻合璧,讓人神往回味不已。
      近年來,蕭祖銘的水牛畫多次在臺灣和加拿大溫哥華的展覽館或畫廊成功地舉辦個人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佳評如潮,這是原創者最感欣慰的。2008年假溫哥華中信中心藝廊舉辦水牛畫展,還意外地收到了臺灣政要馬英九先生的賀電捧場,電文中有語:“至盼賡續秉持藝術無國界理念,融合東西方美學視野,盡瘁油畫創作精微,彩繪寶島人文風情,共同為豐富文化內涵與生活品質而努力。”蕭祖銘數年耕耘的水牛油畫這塊土地,如今可見已名至實歸。
中國傳統中有“文如其人”之說,對于蕭祖銘,我想用“畫如其人”來冒昧地界定。蕭祖銘畫作甚豐,但是他卻為人謙和、低調,說起話來有板有眼,不乏幽默。讓我感到了正所謂“謙謙君子”的中國儒家文化傳統在當代臺灣及海外中國文化人中的延伸。
      自2008年12月15日起,兩岸“大三通”基本實現,大陸與臺灣的文化界特別是美術界的交流迅速加溫。繼今春“兩岸當代水墨藝術交流展”在台中舉辦,中國文聯與臺灣文藝協會主辦的“世紀初藝術——海峽兩岸繪畫聯展”走進臺北和高雄後,廖修平、李真、黃君璧、袁金塔等臺灣畫壇重要藝術家的作品也再次走入大陸觀眾的視野。而近日由臺灣中華文化聯誼會、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臺灣美術館主辦的“講?狺述——2009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由台中移師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更為“大三通”後的兩岸文藝交流增添亮點。
      蕭祖銘告訴筆者,近年來他一直期盼著能有一個機會,到中國大陸去開展美術交流,參觀講學,並把他自己多年積累的水牛畫也一道帶去,企盼能與中國大陸美術家和美術欣賞者分享。在2009牛年的兩岸“大三通”的大環境裏,我相信並祝願,蕭祖銘的這個美好的夙願一定能夠不久實現。

蕭祖銘畫作《穿越》。

蕭祖銘畫作《雲淡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