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齊助無家可歸精神病青少年
( 2009-08-14 )



聖保祿醫院精神科門診部的“溫哥華市內青少年精神健康計劃”成員合照。

如果青少年出現了精神問題,他們的生活將會困難重重;如果這問題發生在流浪街頭的青少年身上,那他們要尋求協助,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溫哥華聖保祿醫院(St. Paul's Hospital)現正推行一個新的項目,把精神治療帶出醫院,去到社區接觸那些無家可歸的青少年。
      溫哥華市內青少年精神健康計劃(Inner City Youth Mental Health Program),是由天祐醫療機構 (Providence Health Care)的精神科醫生Steve Mathias及Bill MacEwan於2007年發起,把聖保祿醫院的醫生,與住在Covenant House的青少年聯繫起來。該計劃現在有7位精神科醫生、一個社工及一個統籌員參與服務。      Covenant House是一家非牟利機構,專門為無家可歸的青少年,提供庇護措施與服務。
      Mathias醫生指出,目前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務,並不足夠,比較那些為成年人而設的,相差很大,在在使許多青少年求醫無門。事實上,現在為成年人而設的精神健康服務,並不一定適用於25歲以下的年輕人。
      此外,這些青少年經常居無定所,而且難以追查行蹤。據Mathias醫生指出,其中更有許多不僅有使用多種毒品的精神問題,並且經常拒絕接受治療。
      Mathias醫生解釋說:“所以,我們決定把情緒健康及精神病服務帶醫院以外,去到那些能夠接觸這些青少年的地方。”
      這計劃剛開始時,只能夠處理一些情況較為嚴重的個案,但目前已經能夠收到預防的效果,或者避免情況惡化。

      恐變成吸毒及露宿者
      Mathias醫生又指出:“我們發現有一大幫青少年正在掙扎求存,情況要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壞,他們失學、沒有固定工作,而且無家可歸。”他說:“這個社群存在多年,卻沒有得到合適的精神科服務,可以預見在未來5年、10年以至15年之內,這批年輕人或會變成瑟縮於市中心東區街頭的吸毒者、露宿者,甚至是早衰多病者,我們的工作實在舉足輕重。”
      這個計劃,正是以16至24歲的年輕人為服務對象,他們大部分有複雜的社會背景或者精神病病歷,更有過半數住過寄養家庭,又有許多孩子自13歲開始就無家可歸,或者在不同的寄養家庭輾轉流動,沒有固定居所。 
      聖保祿醫院的精神科醫生Dan Lin說:“這是我行醫生涯中所見最具挑戰的工作,這些年輕人在社交、心理、行為以及毒品方面出現問題,而且問題互相糾纏不清,我們需要耐心地瞭解,必須把這些問題釐清與分割,才能幫到他們。”
      這個合作計劃支援了Covenant House負責照顧這些年輕人的工作人員,讓他們找到服務的方向。
      Covenant House的精神健康計劃統籌Tracy Brown說:“現在不僅那些有嚴重精神問題的孩子得到幫助,連那些因為有輕微精神問題而影響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孩子也同樣得到照顧。” 
      入住庇護中心一般只可以連續居留7天,接受治療的年輕人則可以獲得額外延長三倍的居住時間,這樣有利於受助者、醫生與Covenant House三方面建立互信與關係。
      Brown補充說:“他們漸漸地康復,也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該小組的成果備受關注,日前,更得到天祐醫療機構的嘉許,獲頒Mission Team Award以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