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美國大學錄取中的“亞裔劣勢”及潛規則 (上)
( 2009-08-07 )



      眾所周知,亞裔,尤其中、日、韓三國移民,歷來重視孩子的教育與升學,致使亞裔孩子在美國大學入學標準化考試中成績突出,高分者眾多,從而提高了被各大學,尤其是一流名校錄取的門檻難度,此所謂“亞裔劣勢”。即,美國高校錄取學生時,為平衡學校族裔比例,不能完全按照分數標準公平地擇優錄取。兩個相同分數的學生,一為亞裔,一為其他族裔(比如拉丁族裔),則後者會有隱性的“族裔加分”,前者相應就有了“族裔減分”。
      實際上,除了“平衡族裔發展”這一潛規則外,在美國大學錄取中還有其他一些隱性的(人為或非標準化的)考量因素。拿不上臺面的除了族裔因素外,還有性別因素。比如一些偏理工的名校,如麻省理工或加州理工等學校,歷來是男生多女生少,如果一個亞裔女生申請了上述學校,那麼她的“族裔劣勢”恰好被其“女生優勢”所抵消,同樣的條件下,她會比一個亞裔男生更容易被錄取。
      至於階級階層因素,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並有所影響。如同供孩子上大學的費用,中產最倒楣一樣(即,既達不到如富豪一樣對高昂學費的無動於衷,又因收入過線得不到相應的財政資助,俺家就是一例),錄取時中產的子弟也是兩頭夠不:沒有足夠貧困的境遇與不幸經歷來打動招考官的鐵石心腸,家境也沒有富到能當校方財神爺的地步,關係與影響力亦不足以讓招考官賞“面”錄取。
      中產家庭出身的孩子(唉,又是亞裔居多!)在申請書中寫不出“艱難境遇”下努力向學的感人事跡,由是憑空又多了一項“中產劣勢”。
      那麼,美國大學錄取到底有沒有一定之規呢?答案是:可以有。
      一般說來,有一個達標的好成績是基本的(各校的“達標”各有不同標準,學科、種類都要事先弄清楚,這在各校的招生簡章中會有注明),但有時候沒有好成績也有可能被錄取(比如大筆贊助、重量級關係戶批條打電話及其它特殊加分理由等等)。
      但是,僅僅成績好卻未必能確保被學校錄取。成績之外需要考核的方面,能拿上臺面的如下:社會實踐(暑期實習與考察)、領導能力(學校社團的負責工作)、義務勞動(無償服務大眾與社會)、數理與科技方面的發明創造與競賽獲獎、體育美學音樂語言等方面的特長才藝、多元化及不平凡的生活經歷、先修大學課程(尤其是參加名校的暑期班學習)等等。
      既然人為刀殂,我為魚肉,在可預見的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上述種種潛規則,一時也難以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