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大學校園 佛在哪裏?
( 2009-07-10 )



      數個月前,一個大學時代的香港好朋友送給我一本台灣作家吳九箴所著《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四十歲前你必須看透的二十六個假象》。書中提及佛學入門思想,其中最難忘的包括:萬物無常,太執是違反自然的;自我是所有苦的關鍵;痛苦是覺醒的鬧鐘;時間本身是沒有差別,“過去”、“未來”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錯覺;“你沒有的東西,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不在乎回應,只在存在中表達自己;只有覺醒才能優游世間,做一個滿溢慈悲的多情人。
      佛句,好像佛鐘的鈴聲一樣,久久在我耳邊迴旋。在大學校園,佛在哪裏?15年前我從日本商界轉移到北美校園的時候,主要希望給自己多點時間及空間。怎料學術界是個永無休止的作業,由畢業論文到學術發表、出版、申請研究金、備課、見學生、開會、出席國際研討會,以及各種社團或政界的邀請。大學生活裏,時間是絕對有差別的。就算不是院長或同事,自己也不斷計劃及擔心“未來”:9月的備課、明年5月的會議論文、9月的研究金申請期限,以及出版商要求著作等。大學校園裏,怎樣忘記自我、不執著自己的生產力和同行的名聲及影響?對一個副教授來說,校園生活的底線是6年痛苦的“Tenure & Promotion”(T&P,即實任及升遷)過程,怎能不在乎回應,在世間優游,做個滿溢慈悲的多情人?身為兩個小孩的媽媽,過去十年裏,從沒覺得自己的時間觀念是自己製造的錯覺,只夢想每天有多一點睡眠時間。
       去年7月,經過一個無法形容的政治化過程後,終於拿取了T&P。雖然年過四十,也想借用這個痛苦的經驗,作為自己覺醒的鬧鐘。佛家相信離苦得樂的靈性生活是需要修練的。今年4月,我獨個兒跑到美麗的土耳其伊斯坦堡做了一個心靈大掃除。開始領會到吳九箴書中提及的一句蘇菲教儀句:“活在這世界,但不屬於它。”我今後的功課是覺醒,“活在校園裏,但不屬於它。”在繁忙的生活裏,你也嘗試去找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