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留學再非不歸路
( 2009-07-10 )



南加州大學中國留學生中秋聯歡活動。

中國留學生的物質生活較他們的先來者較佳,一些接受訪問的留學生表示,這和中國現在的經濟條件較好不無關係。有的表示現在中國父母的孩子數目較少,通常只是一兩名,因此可以將財富集中放在他們身上,因此到美國讀書時手上的錢也較多。而人民幣和美金的兌換率數年間不斷上升,也間接令在美國的消費換算變相減低。他們不再像上一代的中國留學生一樣出國之日就與親友天涯分隔,不知何年何日才能相會。

      根據網站引述中新社的資料顯示,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幣)上升到1992年的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在水漲船高的效應下,現代的中國留學生,一般來說可以有更強的後援。
      北大北加州校友會副會長彭程就表示,他感覺到最近幾年來的中國留學生,“普遍消費水平較高”,他以買車代步為例,稱他們2000年左右來那一批,只會考慮買舊車,而且價錢越便宜越好,平均價約為兩千元。後來的學弟,也是買二手車,不過已經傾向用較高價錢,五千元到一萬元也不少。最新的留學生,有些已經買新車。至於用餐方式,新一代留學生到外面餐館吃的也較多。
      彭氏同意這與中國的經濟有關,因為這些年來中國國民收入增多,能夠供養孩子出國的也多了。他說,美國教育對中國的父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科技水平高,而孩子能夠體驗美國生活,又可以提高英語水平,加上中國的學額競爭激烈,因此有經濟能力的父母,有些大學也很希望送子女來美國升學。至於美元和人民幣匯率近年的變動,彭程則覺得對留學影響不是很大。
      1980年代初在加州留學的馮鈺輝稱,他在加州大學唸書的時候,接觸過一些早期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和交換學者,當中有些年紀不小,已經超過30歲,他們主要是“公費留學”,自費留學的只有一人,而據說也是美國的親戚資助的。根據馮氏的印象,中國留學生用錢很省,他說:有次校方組織國際學生前往大峽谷旅遊,參加的中國留學生全程只吃自己帶來的即食麵等食品,不肯花錢在沿途的餐館,比起現在餐廳不難見到留學生豐富美食的情況,有極大的分別。
      21世紀初來美國留學的王小姐說,她們這一代留學生較少後顧之憂,近年訊息發達,而且有互聯網,各個領域的消息也很快知道,有問題出現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彷徨。
      她說,以前的留學生,家裏經濟稍稍出現問題,金錢上支援會變得很緊,但現在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高,不少父母在大城市工作的,雖然生活指數追不上美國,但收入也不會很差,調動金錢繼續支持子女升學,較前輩容易,因此在擔憂較少的前提下,消費能力提高是很正常的事情。

      寒窗苦讀到擁抱陽光
      從一名在地下室不分晝夜苦讀的留學生,到全美第二大城市的高級規劃師與知名環保專家,1975年來美留學的黃鐵嶼,在自己的學習及職業生涯中紿終堅持綠色理念,並在中、美、港、台間做傳播環境保育知識的橋樑。
      黃鐵嶼的環保屋在南加州很有名,這座位於亞凱迪亞市的住房,佔地5300平方呎,從整個房屋的設計到庭院的植物種植,以及室內的噴漆、裝潢,無一不體現出綠色住房的色彩。從設計到監工黃鐵嶼事必躬親,從2002年到2005年,更將這座房屋建成一座環保示範屋。他又將這座房屋對社區與大陸的專業團體、學校開放參觀,希望通過教育與展示,推廣其環保理念。
      黃鐵嶼1975年從台灣前來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留學,在波特蘭度過了5年的苦讀生涯。他當時以工學士的身份1來留學,入讀該大學的社會學院主修城市規劃。這個學科要求有許多社會學、心理學及經濟學的知識,並且有大量的論文及演講,這對學工科的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為了盡快從語言及學業上趕上進度,他不分晝夜在一間地下室的小辦公室的角落苦讀。從來沒有如美國同學一樣的遊戲玩樂的時間。但是寒窗苦讀令他收穫很多,也為今後在語言、文字上的應用打下了基礎。
      幸運的是,他當時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並且在一名同學的公司打工。那是一間太陽能設計的建築公司,實習幫助他學到了這方面的應用技術。同時他在暑假期間到華盛頓州的克拉克縣規劃委員會實習。他還在寄宿家庭中幫助餵馬、修剪庭院,以換免費吃住。雖然沒有去餐館打工,但那時的留學生活除了學習就是工作,分秒必爭。如今他已經是全美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市政府建設局高級規劃師,負責洛杉磯市中心與中國城的重建工程。這種專業上的成就令人驕傲。他還在亞凱迪亞市做義工十多年,任城市規劃委員。
      他的環保的理念則非常執著。小時候,家裏清貧,沒有錢買兒童讀物,父親就教他利用舊報紙及回收銅鐵去換錢買書。後來,在美麗的波特蘭城他又接觸到“綠色運動“的觀念。可是70年代的台灣正是高速發展,並不注重環保。而在大陸及美國的華人社區,這一理念也並不流行。
他在中國大陸與香港等地推廣他的理念。5月21日他將前往深圳行政學院講課,並將在香港做低碳城市規劃的主題演講。他希望藉此來改變華人不關心能源問題的現狀,提高重視環保的意識。

      留學第一課——撿破爛
      1986年秋天,程健飛拖著兩大件行李,走出洛杉磯國際機場的時候,他的第一印象是,美國的天空藍得有些失真。他考了托福與GRE後順利拿到美國的研究院獎學金,飛到美國後,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程健飛出發離開北京的早晨,天沒完全亮。母親把他送到單位公寓樓的門口,說不知何時再見,他覺得像是開玩笑。可是當九年後再次踏上故土,以一名美國電影公司亞洲區主管的身分,出現在北京機場和母親重聚時,歷史的瞬間剎那重疊,他才發現那句話的深意。
      作為1980年代的中國留學生,程健飛的美國留學生涯開始於一份研究生院的獎學金,和身揣3,000美元隻身闖美國的勇氣。他當時只是二十多歲,無知也無畏。記得剛到學校的晚上,師兄就開著二手車滿校園帶他收集舊床墊和舊電器,東拼西湊竟然一分也沒花,拼湊出家裏必須的家具。為了省錢,他在學校公寓只住了兩晚,就匆匆和同學搬了出來。大家三個人租住兩室一廳的公寓,搶著住在客廳,因為住客廳房租可以便宜100元。
      因為沒有車,有二手車的同學就會一次接好幾個同學,在周末去超市購物。而他也因此養成習慣,一般都是一次買夠兩個星期的食品。
      程健飛很慶幸現在的中國留學生再也毋須重覆他所經歷的過程。不過他也說,人生是一種歷程,很難講是不是當時的留學生活,造就了他今日的豁達和獨立,令他走到今天的位置。而年輕時經歷的挑戰,也讓他在為美國夢的奮鬥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動力。



黃鐵嶼(中)在家中接待大陸參觀團。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