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性觀念僅開了半扇門
( 2009-06-05 )





參觀者稀少,開放六年的武漢性學博物館的大門如今經常虛掩。大廳內,“武漢性學博物館”的燈箱招牌已被“逼”入角落——已投入500萬元資金,每月參觀人數僅四五十人,武漢性學博物館陷入尷尬境地。

      據《長江商報》報道,2003年8月19日,繼上海中華性文化博物館之後,武漢成為中國第二個擁有性文化傳播和展覽場館的城市——位於漢口機場河小天鵝賓館內的武漢性學博物館開館揖客,來自政府部門、教育界、學術界的有關專家應邀成為該館的首批觀眾,多家媒體高調報道。
      當時展館規模達3000余平方米,分性文物、生殖健康、性病愛滋病防治、人體藝術攝影4個展廳,僅性文物就達700多件,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北魏,包括春宮畫、古代男女交合雕像瓷器,及古代民間開展性教育的“壓箱底”、“嫁妝畫”等性文物。
      歷經六年運營,現在,武漢性學博物館的展館面積已“萎縮”至不足800平方米,而且半天難覓一個人影。“這份冷清我們已習以為常了。”
      副館長馬建華介紹,性學館開館至今一直遇“冷”,每月參觀者僅數十人,以大學生居多,雖然門票為每人30元(人民幣,下同),目前均以優惠價10元出售,每月門票收入不過數百元,館方每年卻要為此投入五六十萬元(包括場租),加上前期投入,目前投入500萬元資金,早已入不敷出,展館不得不把部分展廳騰出來,開設棋牌室、早餐廳等其他經營服務項目,以貼補資金缺口。
      武漢性學館開館之初,曾有媒體認為“這對武漢人的文明素質開放意識來說,既是一種證明,也是一種挑戰”。
      湖北省性學會秘書長朱長虹認為,性學館能否受歡迎,取決於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和性文明程度。一方面,武漢能容納該館的存在,說明了它的“開放”;另一方面,其“遇冷”的境遇,又說明了“性”對大多數市民而言仍很“敏感”,人們還不太習慣於公然參觀和談論。缺乏廣泛宣傳,也是“遇冷”的一個因素。
      據瞭解,目前除武漢外,近年來,韶關、北京、常州等城市也開設了性文化博物館,其所面臨的境遇大同小異。
      業內人士說,一般來說,城市越大越開放,性文化館受歡迎的程度就越明顯,武漢處於“中等”狀態,民間雖存在需求,但在發展上還存在一些觀念上的阻礙,“現在僅開了半扇門,另外半扇門仍然沒打開”。
      “辦性學館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為社會做點事,中國太需要普及性文化和性科學知識了。”按黃永階當初的設想,要把武漢性學館辦成集展覽、學習、研究及服務為一體的性教育基地,六年來的運營狀況卻令他始料未及,展館陷入兩難境地:放棄就等於宣告失敗,多年的努力白費了;堅守,還要繼續“燒錢”,不知自己還能撐多久?
      在博物館留言冊上也留下了不少參觀者的感言,一位觀者僅寫下了“UFO”三個字母,以“不明飛行物”表示其觀感,大多數參觀者表示是“好事”。其中,武漢大學兩位大學生留言寫道:“在古代性文物作品前,我們感到震撼與惋惜,古人也許沒有全面的科技知識,卻尊重自然,也尊重人的最純潔的需求。而身為現代人的我們卻冷落它的存在……”
      正是這些觀者的留言,又一次堅定了黃永階的決心,他表示:還是要繼續將性學館辦下去。他認為:“遇冷是因時機和社會環境還不到‘火候’,隨社會進步,終有一天人們會接納它、走近它。”

      私人博物館“命運多舛”
      中國自1996年批准正式註冊私人博物館,然而,中國私人博物館普遍“命運多舛”,不少大館建立之初風光一時,到最後都因債務累累而面臨易主或閉館。
事實上,創辦私人博物館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有一定數量的文物和場地,以及相關的專業人員就可以。但是,“社會運行的成本太高了”,不僅前期要投入收藏的費用,後期還要投入展出的費用和維修的費用、管理的費用、增加藏品的費用等,以劉光瑞的匾博物館為例,數十年收集的300多塊匾中,僅修復的費用就耗去了12萬元人民幣。
      據悉,發達國家平均5萬人即擁有一個博物館,中國大陸平均60萬人才有一個。目前大陸有2300多座博物館,而私立博物館比例不到5%;在美國現在有8200多座博物館,其中私立博物館約佔60%。西方許多名博物館的前身都是私立博物館,比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等。
      據《財經時報》報道,從近幾年拍賣市場來看,在中國大陸,私人收藏逐漸成為文物古玩購買、收藏、保護的重要力量,有專家指出,繼宋朝、明末清初之後、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中國歷史上第四次私人收藏高潮正在到來。在這樣大好的主流形式中,私人博物館卻紛紛尋找“合作伙伴”,與企業、社區、旅遊景點掛勾。
許多收藏人士認為,對民間辦博物館,當局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也沒有對民間博物館作出規定,只是國家文物局在其工作要點中有過說明,要求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對民間辦博物館要採取鼓勵、支持的態度,要有扶持的措施。
      但是,有的收藏品被認為是國家文物而強行低價收購,甚至沒收;有的研究性收藏品、書籍、畫刊或資料,被認為具有不良傾向被搜繳;此外,經費不足,缺乏專業的管理……對於私人博物館的政策傾斜無法操作,對資助私人博物館的企業還不可能實行減免稅收的配套政策,因此很少有企業和個人願意出資贊助博物館。
中國國家文物局曾提出,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兩千余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一千座,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還取決於很多因素。

      “偉哥”成藏品 性體操為噱頭
治療男性“弱症”的藍色藥丸“偉哥”(萬艾可)去年10月成為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最新館藏,與這裏的近二千件涉及中國古代性文化的器物、雕塑、圖書等文物一起向公眾展出。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創辦人劉達臨公布這一信息時稱,偉哥是該館收藏的第一件來自西方的藏品,這種能有效治療男性起勃功能障礙(ED)新藥自2000年引進中國大陸後,幾乎家喻戶曉。
      劉達臨認為“偉哥”已成為中國性文化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標誌,它的影響已超越醫學領域,給中國的性觀念和性文化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禁錮被打破,中國人不再談性色變。
      不過,談起性,還是會觸動很多人的敏感神經。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05年,位於廣東韶關仁化縣丹霞山的中華性文化博物館推出一套旨在提倡綠色性保健、增強性能力的中華性保健體操,並舉辦性保健體操培訓班,公開招攬學員。 
      資料顯示,這套體操分男女兩個部分,其中男性部分有9節,主要適用於男性在每天早晨起床時或睡覺前,對小腹、陰部、肛門等部位進行鍛煉,以提高男性體能、性機能、神經系統等功能,最終達到增強性能力的效果。女性部分同樣也有9節,除少數部位和動作名稱略有改動外,所需步驟與男性相差無幾。
      據介紹,這套體操主要適用於成年男女,整個體操共需15分鐘左右。
      來自深圳的30多歲的陳先生要了一套性保健體操資料,但他一再表示“主要是感覺好奇,想細細地看看,並無其他意圖”。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就連基本的性教育尚不能普及完善的情況下,讓人公開與他人探討性問題,做性保健,“不太現實”。

      情欲與道德 兩極文化牽扯國人
      “性”之於中國人,仿佛很難達到一種“中庸”平和的狀態。用上海性教育協會副會長江曉原的觀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性問題,長期存在對立的兩極,一極是情欲,一極是道德,這兩個極點牽扯中國人的思想,好像是繃緊了的繩子,若超過某種“張力”,即面臨斷裂。 
      香港《文匯報》的文章說,2002年,中國的一本新聞雜誌曾報道在中國網婚、虛擬性愛、一夜情、性放縱群體、換妻俱樂部次第出現,並因而宣稱中國的“第三次性革命來了”。但是六年之後,2008年的“杜蕾斯全球性福指數”顯示,在中國,只有30%的男性幾乎總能在性生活中獲得高潮,而只有13%的女性達到同種程度的性愛體驗,該資料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數…… 
      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在中國社會中,性被忽視,性在重要與不重要、崇高與低下、浩然正氣與鬼魅邪氣之間屬於後者。而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人類的性與愛不僅不是低俗的品性和行為,反而是很崇高的;不僅不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反而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性與愛同人的自我有極其重大的關係。 
      因此,正如許多中外性學家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國人性解放的道路上,必然充滿了種種困惑和疑慮,在道德與情欲之間反復輾轉或否定,偶爾導致走向極端或崩潰。但值得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性看作是“美好的事物”,並樂於表達和滿足彼此。

      壓箱底嫁妝畫出嫁前夕交女兒
     
中國古人的性生活習俗,除了通過繪畫、雕塑等意識作品表現外,也在小說、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上多有展現。供人欣賞玩耍之余,部分還作性教育材料,即俗稱壓箱底和嫁妝畫。
      壓箱底外形呈水果狀、船狀或孩兒狀,一分為二揭開,內為裸體男女交合像,平常置於箱底,作如辟邪用,女兒出嫁前夕,其母才私下以此示女,道以夫妻之道。嫁妝畫是女兒出嫁時,以畫置於嫁妝中,讓新婚夫妻模倣。漢朝張衡在子夜歌中曾描寫道:“陳圖列枕帳,素女為我師。”還有一種古幣,又稱春錢或堂子錢,前面刻風花雪月的字樣,後有性交體點陣圖,是舊日風月場所怕妓女逃跑,專門製作的代價券。

      傾家蕩產宣傳性文明
      創辦了中華性文化展覽館的社會學教授劉達臨說:“和有些人宣揚的性自由不同,我宣導的是性文明。”他還在中國大陸舉辦了第一個面向社會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參與建立了第一個性學術團體等等,任中華性文化展覽館館長及亞洲性學聯合會主席。
      據《珠江晚報》報道,198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一些新生事物開始出現。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青少年性早熟、賣淫、夫妻性生活不和諧、性犯罪等等這些曾讓人陌生或迴避的字眼,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些性問題,那時沒有人敢碰敢研究。”劉達臨說,當年社會的觀念就是“性”很下流,碰不得,但他覺得這對社會來說很重要,“別人不敢碰,那麼我來研究。” 
      不過,他也坦言有時會覺得力不從心,願望沒法實現;還有就是經濟壓力。比如1989年他開始做的兩萬例“性文明”調查,“幾乎讓我傾家蕩產”。那年他成立了一個性社會研究中心的二級學會,當時他有兩個經濟來源,一個是法國一家搞避孕用品的公司,出資6000美元,還有福建省有三家企業,也給了他三萬元。後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兩方面的資金都沒了,“幸好當時我還有筆財富,就是我賺的稿費”,後來“又變賣了家裏很多古董”。
      劉達臨還提到:“剛開始辦性博物館的時候,曾跟小女兒說讓她來幫忙,她說:‘爸爸你能保證我月薪跟現在一樣七八千嗎?’到現在我都沒法來達到她的要求。”大女兒是個房地產開發商,她對父親的事業也沒什麼興趣。女兒們跟她們的媽媽是一個觀點,“覺得爸爸老不安分的,都這麼大年紀了,也不好好待在家頤養天年,弄出這麼個事情來做”。
      多年後,當武漢性學博物館建館後,主辦方同樣備感壓力,非議接踵而至。有人說,有錢辦什麼不行,偏偏要辦這種“傷風敗俗”的事,真是花錢買罵名。還有人說他們神經不正常,做些無聊的事。

      中山開展門票減價五天接待五百人
     
“這是我們拿出展品最多的一次,卻是人流量最少的一次。”今年5月1日,2009中山首屆世界性文化展在廣東中山市科學館開幕,但中山市民的冷淡反應出乎主辦方意料,五天來日接待量不超過五百人。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中山首屆世界性文化展共展出性文物一千余件,但展廳內看客稀少,為了招攬客人,門口的售票處已經貼出了降價的告示,原本25元一張的成人票價降至10元,55歲以上市民還可憑老人證、身份證免費入場。
      市民林小姐看完展覽後表示:“展覽中對男性文化體現很多,相反體現女性的文物很少。”
      劉先生是第一次觀看性文化展,他認為,“展廳面積小,內容太簡單”,他說曾經在電視上看到廣州性文化節的熱鬧場面,活動中進行的人體彩繪等項目讓他印象深刻。
      但也有市民表示,“那些人體走秀的活動除了刺激人眼球外並不能帶給人思考,而通過性文物展示中國博大的性文化,能夠讓國人認識到有一段時間對性觀念存在偏差,這樣收穫很多。”



隨經濟進步,大眾性觀念已有較大進步。圖為深圳性文化節上,觀眾索取性與生殖健康科普讀本。新華社

在江蘇同里籌備性文化博物館的劉達臨教授(左一)展示一尊新石器時代的陶制女神雕像。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