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時光凝固 醉在肇興
( 2009-05-22 )



一群侗族少女在穿過肇興古寨的小溪邊練習侗族大歌。新華社

在喧囂的城市和水泥鋼筋的叢林裏,常常期盼著一種精神的放鬆。於是,有人背起包,行走在追逐太陽的路上。黔東南,一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走進那裏,似乎能看見過去的我們,似乎演繹著我們的逝去時光,似乎時間一直被凝結。

      黔東南最有代表性的是兩個地方:一個是西江苗寨,一個是肇興侗寨。肇興距黎平縣城東南72公里,座落在群山環抱的山間壩子中,清澈的肇興河穿寨而過。寨門口懸掛著作家馮驥才提寫的“侗鄉第一寨”橫匾。

      “七百貫洞   千家肇洞”
      侗族鄉,素有“七百貫洞,千家肇洞”之說。七百貫洞,指從江縣貫洞;千家肇洞,指的就是肇興。想要感受黔東南黎、從、榕地區侗家人氣的旺盛、侗族文化的根深葉茂,就非得來肇興不可。那些鱗次櫛比的吊腳木樓、歌坪、禾晾、禾倉、石子路,走在被溪流環繞分割的寨子裏,甚至會有失去方向、沒有盡頭的感覺。 
      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於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肇興侗寨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片區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寨子裏桿欄式吊腳樓房,鱗次櫛比,疏密有致,全用杉木建造。房子一般“五柱七瓜”,歇山頂蓋小青瓦。

      絕世鼓樓   蔚為大觀
      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
      其中,信團鼓樓高十一層,下兩層為四角形,上九層為八角形。樓的尖頂處由七個寶葫蘆貫穿直插雲天。第一層正面中央,塑有“二龍搶寶”;頂層瓦瓴上,塑有“三龍飛天”,故名“五龍樓”。層層簷角,塑有虎、豹、熊、獅、飛禽和魚。頂層正面下端,塑有兩員武將持矛拿刀。層層簷板,繪有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禽獸。
      智團鼓樓高九層,宮殿式樓頂。頂層中央塑一輪光芒閃射的紅日,瓦瓴兩端簷角,各塑一隻天鵝朝向紅日。第一層正面中央塑有二龍搶寶,各層的簷板都有雕塑和繪畫。附近,有兩座鼓樓,南北相距200米。旁有花橋,下有清流,沿河便是一排排侗家吊腳樓,甚為壯觀。
      義團鼓樓的簷角和簷板塑、繪的圖像別具一格,其中一座塑一兒童,騎著一條大紅鯉魚,居於“二龍搶寶”之上,欲奔東海;
禮團鼓樓則是寨內最高,最大的鼓樓,有十三層,頂、底兩層為四方形,上十一層為八方形,尖頂是個寶葫蘆穿襯。第二層正面簷角上,塑有珠郎和娘美這對侗族情人彈琴對歌。
      至於仁團鼓樓,層數雖只有七層,但各層相距較高,整體高度與其他四座相差無幾。樓下有土坪,土坪邊建有一座吊腳樓式戲台,與鼓樓相對。塑像和繪畫,都是本村,本寨侗族農民藝術家所繪製。整個樓身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杉木鑿榫啣接,沒有一個木楔。大小柱枋,橫穿直套,十分嚴密結實。前後簷口採用人字斗拱形式,漢末至唐代的建築多採用這種格式,侗寨留存至今。
      鼓樓是寨裏集會議事、訂立款約、處理問題的會場,也是寨裏民眾工余飯後休息活動場所。盛大的節日活動都在鼓樓舉行。青年男女穿節日盛裝,姑娘們頭插銀制鳳羽、紅綠絲綢花朵、鷺鷥和雄雞羽毛;身穿內白外青侗布衣,襟上繡著各色花邊;腰間圍一幅繡花圍腰和一條紅綢繡花巾;下穿青色侗布百褶裙,爍爍閃光。冬季,樹樁堆滿鼓樓火塘,溫暖如春。長者常向晚輩教唱侗歌、傳播生產知識和侗史知識。

      公民社會   夜不閉戶
      學者余秋雨對肇興的點評是:真正的公民社會。這一點評的原由歸納有三:一是侗寨的管理、協調靠寨老。但寨老雖有威信,沒有特權;承擔義務沒有任何補貼。二是村寨是個大家庭,誰也離不開誰,一家的事就是幾家或全寨的事。三是家家戶戶的糧食不藏在家裏,約定集中存放。雖然各家有各家的糧倉但從不上鎖,家門也沒鎖。侗族語言中壓根沒“鎖”的概念,既沒有名詞意義上的鎖也沒動詞意義上的鎖。
      的確,如果你在肇興轉上一圈,隨處都會看見敞開的門戶,隨手可拉條柳丁坐下,隨時可停下腳步與人交談,那感覺實在和諧、實在輕鬆愉悅。

      精美侗衣   千錘百煉
      侗家人所保存上千年的東西,不僅是生活習慣,還包括文化和服裝。其中,侗族大歌和服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做侗族服裝的侗布,是用棉花紡成線後用織布機手工製成。然後浸染成青色或深紫色,晾幹後疊在一起,用木槌反復捶打半個多月,把棉花裏面的油脂捶擊到布的表面。這時你能看到的侗布,就是捶打的那一面閃閃發亮,布料硬而挺。製成的侗布,根據手藝和捶打時間的不同,亮度也不同。在肇興,表面越亮的侗布越貴。
      侗布在侗族老人們手裏做成一件一件的侗衣。特別費功夫的,是女孩子穿的侗裙。手工疊成數百個細細的褶,在長時間的擠壓下定型後,成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從布料開始需要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製成。因此價格不菲。即使當地人買,也要數百元一套。
      到肇興,要到寨子裏遊覽,探訪侗族人家,細細品味方可領略侗家風情。要登高遠眺,才能領會到侗寨的恢宏。

      青年男女相會“踩歌堂”
      肇興吸引人的還有濃重的民族傳統與風俗習慣。優美動聽的侗族大歌自不用說,法國人至今都是沖它而來,當然這不是肇興獨有,侗族很多地區都有,尤其是小黃的侗族大歌簡直唱到了極致。除此之外,“錯薩”和“踩歌堂”。這兩個活動由來已久,場面熱鬧,也具有可觀賞性。“錯薩”是侗語,意在祭祀聖祖“薩瑪”神。薩瑪相傳是侗族的巾幗英雄,她率領侗族先民抵抗外族入侵。她成了侗族心目中的英雄,也成了我們崇拜的女神。為了祭奠她,所以,在每年正月初八都要舉行“錯薩”活動。“錯薩”的日子,寨子的寨老們帶領全寨子舉行祭祀活動,青年男女此時都會穿上民族盛裝,就是把家裏最好看最漂亮的衣服穿上,因為只有在這樣舉行盛大活動的日子,女孩子才有機會去盡情展示自己。
      “踩歌堂”和“錯薩”不同,“錯薩”是祭祀活動,而“踩歌堂”是青年男女的盛會,以歌為主,往往是兩個寨子參加進行賽歌。這種歌舞又稱為“確”。“確”有“多耶”和“抬官人”兩個相連的活動。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為一個大寨子的兩個分寨之間的活動,是一個分寨的男子與另一個分寨的姑娘對歌的形式。其程序是:
      乙寨姑娘被甲寨男子邀請到寨上來對唱鼓樓大歌。次日,甲寨男子與乙寨男子同來歡宴。宴後,乙寨有的人說“醉酒回不了家了,要坐轎”的話,於是甲寨把準備好了的轎子抬出,把乙寨化裝的官人、太太、衛隊等抬起,在寨老的帶領下先到“聖母祠”祭祀,邀請莎歲英靈同歡。然後,抬“官人”一行到“多耶坪”。坪內有甲寨化裝的難民、乞丐以及獵漁撈蝦者攔住“官人”“申冤”;“官人”一本正經地“判案”,並一一施捨。甲寨的姑娘們則用布匹拴住“官人”轎拉下水,“官人”只好賜銀錢,求姑娘們拉他上岸,這一活動反映了歷代官府的壓迫,人民盼望有理想的清官治理政務的民俗心理。當然,在侗族肇興還有很多豐富的習俗,和精彩的節日,例如:春節、正月十五、春社節、清明節、烏米節、插秧節、吃新米節、六月六、八月十五、蘆笙節等等,兩年一屆的“蘆笙會”,是比較熱鬧的,四鄉八寨的蘆笙隊都會趕來,這在侗族地區應該是盛會了。這也說明侗族容易滿足,也懂得生活。



幾位侗族少女在肇興古寨紡紗交談。新華社

晨霧中的肇興美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