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阿昌族
( 2009-05-08 )



阿昌族族人歡度“愛民阿露窩羅節”,阿昌族民眾在跳民族舞。

阿昌族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漢文史籍中的“愛民峨昌”、“愛民娥昌”、“愛民莪昌”或“愛民阿昌”、“愛民萼昌”等,都是不同時期對阿昌族的稱謂。

      阿昌族聚居在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種水稻而聞名。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

      猛士幾征戰 渡過怒江
      英雄神話傳說,講述阿昌族歷代部落首領的故事,富有神話色彩。據傳,在遠古時代,阿昌族的幾十個部族曾居住在瀾倉江沿岸,江畔有一個酋長,名叫喇烏。喇烏身高八尺,力氣超群,酒量過人,每天飲酒三升,一口氣跑幾座山嶺。一天,喇烏追捕一隻飛奔而逃的馬鹿,迷失道路,來到松牧村。松牧村的酋長名叫栗佐。喇烏求得栗佐同意,寄宿在獵戶祝洞家中。祝洞的妻子年輕美貌。喇烏殺死祝洞搶走祝洞的妻子,祝洞的胞弟祝美報告頭人栗佐。栗佐邀約鄰近各省領,帶人殺了喇烏及其親屬。
      栗佐勇悍無敵,滅喇烏後,又併吞了一些其他部落,雄踞一方,自稱象山酋長。栗佐部族裏有一名勇敢的小獵手,名叫猛仰。猛仰的父親出獵時誤傷人命,被抓了起來。栗佐要猛仰以數十只羊為父贖罪。猛仰家貧,只得挨家挨戶到處借羊,猛仰的孝心感動天神。一老婦人門前的石頭突然變成羊群。猛仰趕羊群贖回了父親。栗佐得知此事,認為猛仰有神力護佑,把猛仰收為義子。猛仰成人後,勇武善射,力大無窮,雙手可以把牛按倒,把騾馬凌空舉起,很受百姓敬仰。栗佐晚年就把酋長的位置傳給了猛仰。各部落敬畏猛仰神力超群,推他為各部落之長。 
      猛仰死後,傳了五六世,猛臘繼任。猛臘有一女兒,名叫奴門,長得異常美麗聰明。鄰近有一酋長名叫底弄,勇猛而殘暴。他早與猛臘不和,又想奪取猛臘的女兒奴門,有一天,他出其不意地出兵殺死猛臘,燒毀寨子,掠走財物,可奴門逃走了。底弄為了奴門,找遍了瀾倉江邊的村村寨寨。一年多以後,他來到丹嘎村,才知奴門逃在這裏並嫁給一個姓早的青年做妻子。底弄回去後,派人把奴門搶到家裏。奴門刺傷底弄,在逃走的途中生下一個男孩藏在樹洞裏,這就是早慨。 
      早慨的母親奴門和父親終於被底弄抓住殺死,早慨被姑姑找到並撫養長大,早慨成人後,相貌非凡,勇武過人,拳頭象石錘一樣有力,幾拳就打死一隻老虎,兩腿象翅膀一樣輕快,可以捉住在林間飛行的禽鳥。他發誓死為父母報仇,率領寨裏的青壯年,在吼湯坡安營紮寨,磨刀造箭,操練武藝,準備迎戰底弄。經過多次戰鬥,早慨終於消滅了底弄和他的人馬,為民除了大害。百姓推舉早慨做了酋長。雲龍一帶的下塢村、曹漳、浪宋、趕馬撒等數百里地方,全歸早慨統管。 
      早慨死後,過了十五六代,傳到早疆做酋長,接受大理王管轄,之後又傳了十余世,由早麻做酋長。早麻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早奇,二兒子叫早牙。早麻臨死時,把酋長的位置傳給兒子早奇。早牙懷恨在心,用毒藥毒死哥哥,陰謀篡位,當了酋長。早牙中年身亡,長子繼位,再傳四五世,早褒接任酋長。早褒身強力壯,勇武有余,智謀不足。他特意僱請了大理客民李貫章和段保代理政務。早褒還把大女兒嫁給李貫章,委派他做蛇山頭人,把二女兒嫁給段保,並讓段保和自己一起居住,不料李貫章為人梟雄,詭計多端,他為了篡位,恩將仇報,戮殺了早褒全家。各氏族忍無可忍,聯合起來,出兵殺了李貫章。元代前後,阿昌族百姓幾經部落征戰,大部分逃離瀾滄江畔,他們渡過怒江,逐漸往南遷徙。

      葫蘆簫傳遞愛情
     
阿昌族的歌搖、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流傳不少優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紮》、《鐵匠戰龍王》;風俗故事《穀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樸實,生動感人。
      “愛民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愛民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觸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雲、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愛民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愛民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
      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蕩秋千、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等。
      工藝美術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製作精細。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準,在傢具、建築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築、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洞簫、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鋩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製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製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每年農閒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期間,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裏,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就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
小伙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愛民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於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吹起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就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穿戴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慌意亂,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裏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迴避。於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捨地分手。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節日與傣族相似
      除宗教節日外,戶臘撒的阿昌族,一年較大的幾個節日,如趕擺、蹬窩羅?釱會街節、嘗新節、潑水節、進窪、出窪等,都與鄰近的傣族相同。此外還有火把節、換黃單、燒白柴、澆花水、窩羅節節日。 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
      窩羅節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消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吃。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
      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伙子要根據菜價,把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愛民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
      未婚少女平時多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
      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誌。 

      喜食酸性 “愛民齒黑為美”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煙、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愛民齒黑為美”的舊俗。 
      阿昌和佤、傣、景頗、崩龍、德昂等民族都有嚼煙的習慣。據阿昌族民間傳說:從前,有一母女倆相依為命。不料,女兒剛成人,母親就不幸去世了,女兒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她茶飯不思,在媽媽墳上哭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墳上長出了一棵水靈靈的煙樹,女兒嗓子渴,掐來一片嫩葉放進嘴裏,嚼來又甜又有味,愁悶一下消失,疲勞也消失了。後來,女兒每當看見煙葉,思念起忘母,總要掐點來嚼。伙伴們見她嚼得津津有味,也跟著嚼起來。
      後來,嚼的人越來越多,嚼煙成了她們驅除疲勞、消閒解悶的好方式,以致成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年輕人展示古老紡織工具。新華社資料圖片

阿昌族民眾在“愛民阿露窩羅節”盛會上用大鼓伴舞。新華社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