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很多東西無法想分就分
( 2009-04-30 )



經濟危機是考驗智慧的機會。張維迎教授最近開出了一個醫治危機的藥方。“國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予以打包拿回一部分分給老百姓”。
其實,“分家底”這個事兒並非張教授首創,十幾年前,休克療法流行的時候,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都幹過這個事兒。不過,當年蘇聯東歐“分家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首先是人家分的目的,是要化公為私,變更祖制。其次,當時蘇聯東歐的國有企業,除了能源企業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競爭能力,拿到市場上去比,差不多就是破產一條路。分起來容易,民眾也不會計較誰多了誰少了。
無論是國有企業發達的法國、德國,還是離我們很近的新加坡,國有企業向公眾提供回報的方式都是上稅、繳納利潤或者上市讓股民分享利潤。強制性的拿出股份來按人分,尚無先例。當然,不是不能這麼搞,而是沒有必要這麼搞。
    今天中國民眾對國企最大的怨氣,無非以下幾點:高管薪水太高,壟斷利潤太巨,福利超國民待遇,利潤未能造福全民。不得不說,這些問題在上述國家,幾乎都不存在。
以法國電力公司為例。法電的規模在法國數一數二,但法電的高管大多來自其他企業,薪酬水準遠低於私營企業,其CEO的收入一度只排到法國企業CEO排行裏的倒數第五位。同時,法電上市時規定,高管持股上限和普通員工一樣,最多15萬歐元。而且,法國政府對這些企業一般佔有絕對控股權,卻也沒聽說法國有人建議要政府拿出40%的國企股票按人頭分下去。究其原因,在社會福利方面,政府做到了一視同仁,而企業高管相對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問題,也不曾出現在國企身上,更不會出現政府財政動不動去補貼國有石油公司這種事情。所以民眾一般比較認同國企的存在,他們認為國企的存在雖然有壟斷之嫌,但大體能夠做到服務於公共利益,沒有成為納稅人的財政黑洞。
而俄羅斯東歐那些盲目分家底的國家,效果倒是頗令人懷疑。除了捷克等個別國家在分的時候權利公平的保障做得比較到位,最終效果很好之外,俄羅斯等國的“分家底”做法最後都功敗垂成。沒有好的制度保障做基礎,分多少次,都會存在不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財富分配是靠國企來完成的,強調財富向民間轉移,眼睛要盯住的不是企業,而是財政,而是放開管制。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