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麻省理工——在實驗中教學
( 2009-04-10 )



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

      “通才教育”是有別於專業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它源于英國,以培養本科生為主,重視人文教育而排斥專業化訓練。學生在校時必須研讀文學、修辭學、哲學、心理學、道德倫理學、歷史、藝術和數學等多種課程,使之具有貴族化的素質和修養,成為社會精英。
      1978年,擔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的囉索夫斯基又針對學分制所造成的學生選課太隨意的弊病,提出了在本科生中實行“核心課程”的改革方案。
      如今哈佛的“核心課程”規定,每個本科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32門課才能畢業。這32門課當中,有8門“核心課程”是第一學年的必修課,學生可以在文學藝術、外國文化、歷史、道德倫理、數學和科學等七大領域裏任意選擇。剩下的24門課中,有17門是專業課,7門是其他選修課。
      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制度,既保證了該大學“通才教育”的理念,又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度,被眾多大學所效仿。
      
      沉靜的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MIT)並不是只要用功的學生就能念的學校。”事實上,在MIT,用功不是萬能的,但不用功是萬萬不能的。MIT學生的負擔之重,使得學習被喻為“從消防水管中找水喝”。走進MIT,我們感到了彌漫校園的沉靜氣氛。有一個說法是,哈佛學生的最大困難是如何才能進來;麻理學生最為頭疼的卻是怎樣才能出去。
      與哈佛相鄰,但沒有被哈佛兼併。學校招生辦Mary女士告訴我們,MIT的工程學系被公認為“最知名、最難讀”的學系,同時也是最多人報考的學系。MIT在創辦之初,就既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又強調實際的操作能力。
      “通過實驗進行教學”是首任院長羅傑斯的教育信條。MIT強調利用實驗室、工廠和電腦資源進行教學,讓本科生從事研究活動。MIT是第一所制訂“大學生研究計劃”的大學。
      1957年,發明偏振片照相機的埃德溫?狺H?狺蘭德在《偉大之產生》中闡述了這樣的教學思想:標準的大學考試和評分制度,只能壓抑學生成為偉大人物的潛力,學生不應被看作是不成熟的孩子,應被教授們當作年輕的同事,並應及時給他們以從事獨立的、有激勵性的科研的機會。
      1969年,MIT制訂了“大學生研究機會計劃(UROP)”,它給本科生提供廣闊的、開放的、作為教師的初級同事參與研究的工作。它是以研究為基礎的本科生同教師進行智力協作的計劃。UROP現在仍是全美大學中最大和最廣泛的計劃,沒有其他哪所大學能與之比肩。
      因此,MIT“最基本的注意點是研究,即獨立地去探索新問題”。如果哪位中學生把探求知識視為自己第一生命,那麼,MIT就是他的“麥加”。這給了同學們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