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孩子撒謊 有時也是“不得已”
( 2009-04-02 )



面對孩子的謊言,父母最好放下“訓斥和懲罰”這個不利的武器,它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深受折磨。

      五歲的陶陶酷愛在牆上作畫,對此爸爸媽媽已經警告過他多次了。最近,陶陶一家喬遷新居,媽媽特意為他準備了一塊大白板。陶陶在白板上畫了幾次,可總覺得沒有畫“壁畫”過癮。找到機會就將臥室的白牆塗抹得色彩斑斕。當媽媽質問他時,陶陶矢口否認,說那全是表妹幹的。媽媽氣得威脅他:“你撒謊,我打爛你的嘴!”

      幾乎每一位父親或母親都認為說謊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並應該調動自身所有的聰明才智身體力行,設法使自己的孩子遠離這種惡習——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往他的腦子裏灌輸《狼來了》一類的故事,努力地教育孩子要實話實說,坦誠做人。然而,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很多父母都會遭遇孩子謊言的襲擊,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接下來其中的一些父母有可能會更是雪上加霜,他們會漸漸發現:孩子越大,謊言會越來越多,說謊的本領越來越強,謊話也越來越高明。
      說謊似乎是孩子的通病,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犯的一種錯誤。有了如此寬容的心態,父母對孩子“失誤”的關注點就能不僅僅停留在“天大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層面上,而是努力探尋孩子撒謊的目的,並檢查自身是否在無意中為孩子的撒謊起了引領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父母總是一如既往地要求孩子不說謊,可自己卻在不經意間言行不一,比如業務上的合作伙伴邀請你星期天小聚,而你恰恰出差回來疲憊不堪,但為了不讓對方掃興,你將出差的日期錯後了幾天,告訴人家星期天你剛好在外地;你無意購買保險並對保險推銷員的鍥而不捨感到厭煩,在他又一次打來電話時,你請家人告訴他你不在;或者,你對朋友送給你的手錶讚不絕口,但在家裏仔細端詳它的時候卻自言自語自己不喜歡這塊錶的款式……這些實際上是給孩子傳遞了一個資訊:說謊是很自然的事情。
      於是,在自認為需要的時候,孩子也會效仿大人的樣子把沒有的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年幼的孩子很難分清哪些話可以直說,哪些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因為成人沒有給他們提供一個純粹真實的氛圍,所以要求他們絕對不說謊是很難的。
有些孩子的謊言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六歲的浩浩在房間裏施展“武功”時,一不留神將媽媽心愛的玻璃果盤摔得粉碎。晚上,浩浩如實告訴了媽媽是自己打碎了果盤,卻遭到爸爸媽媽的聯合訓斥。
      可沒過幾天,他又無意間摔壞了爸爸的手機。因為上一次的誠實“遭遇”,這次浩浩採取先下手為強的措施爭取主動,在第一時間內向爸爸聲明“這事與我無關”。
      父母的理智和情緒往往不能合拍,儘管主觀上強調誠實的重要,可面對某一具體事件時,他們的情緒時常會佔上風,對孩子行為的不滿和責罰使他們忽略了對孩子誠實品質的認可。當誠實遭遇打擊時,孩子選擇撒謊也就在情理之中。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千萬別把他們推到“壞孩子”一邊,因為對1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說謊與品行無關。但是,撒謊絕對不是可以被認可的行為,所以,要用成人的智慧趕走孩子的謊言。
      成人在說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話時,總是試圖找到百分之百的理由為自己開脫,表明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孩子的說謊多半也是萬不得已。所以,當孩子拒不承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時,父母應設法弄清楚他們為何不能敢做敢當。
      如果是懼怕懲罰,我們務必幫助孩子打消這個顧慮,向他傳遞兩個資訊:一是最好講真話,撒謊危害無窮;二是這一次他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失誤的時候,但即使做錯了事,還是要誠實。告訴他,爸爸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雖然爸爸媽媽不希望他做錯事,但更不希望他撒謊。鼓勵他主動承認錯誤,並勇於改正。
      面對孩子的謊言,父母最好放下“訓斥和懲罰”這個不利的武器,它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深受折磨,進而加倍地運用撒謊這個工具,並很快升級為謊言大師。
       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理解他的行為,讓孩子知道,即使他說了謊,父母仍舊是愛他的,會給他認錯的機會。被愛和信任鼓舞,孩子會找到努力的方向。
摘自《怎樣做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