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探索美國 暢享視覺和思想的盛宴
( 2009-04-02 )



哈佛銅像是每一個參觀者的必去之地。

“America,We Will Come Back Soon.”在離開美國的飛機上,15歲的中學生盧琬琳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她說,一切的一切留給美國,留給我們最美好的15歲。
      這樣的心情,就這樣留在了四十多個經歷了一趟夢幻之旅的少年心中。
      林曉婷同學也有同感。那還是在即將離開紐約前往華盛頓的時候。她說:“我在心理默念:Bye,New York,I'll Back!”
      我會回來的——許多孩子在離開美國之時都給了自己這樣的暗示。或許通過這趟旅行,他們明確了自己的座標,也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充滿憧憬的同學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期待。7月中800多名中國少年參加的海外夏令營陸續出發了。
      就在探索美國夏令營啟程之前,傳來深圳實驗學校的高中畢業生肖涵月被美國耶魯大學錄取的消息。就在幾年前,肖涵月作為探索美國夏令營的一名營員訪問了耶魯。奮發的種子由此種下,短短兩年便開花結果。這似乎是個巧合,又潛藏某種必然。同學們對即將到來的探索美國之行,自然充滿了向往。

哈佛銅像下的膜拜

      “先有哈佛,後有美國。”的確,370年來,幾乎比美國建國早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大學培養出了許多傑出人物,誕生了6位美國總統以及數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為國人熟知的趙元任、陳寅恪、林語堂、梁實秋、梁思成、竺可楨等一批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也出自該校。7月的哈佛,綠草和紅屋相映成趣,充滿了自由和恬靜的氣息。
      哈佛銅像是每一個參觀者的必去之地。儘管哈佛銅像正在維修,搭起了腳手架,但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他的膜拜。
      哈佛銅像下有塊牌子寫“約翰·哈佛 創校者 1638年”。學校導遊向我們介紹,這裏存在三個謊言:“其一,約翰·哈佛只是贊助者非創校者;其二,哈佛大學建校於1636年而不是1638年,其三,這個銅像人物根本就不是約翰·哈佛本人。”或許,這個善意的謊言與哈佛“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裏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的校訓形成了強烈反差,這反而使哈佛銅像更加有名,使之成為美國被拍照最多的四大雕像之一。尤其是哈佛左腳上的皮鞋不知道被多少人摸過,總是明光錚亮。因為傳說摸一摸它會帶來好運考上好學校,所以同學們紛紛手摸皮鞋,拍照留念。
      在哈佛校園,同樣引起同學們濃厚興趣的還有一座由中國留學生集資捐獻的“龜馱石碑”。這座石碑與哈佛銅像同時落成,以慶祝哈佛建校300周年。
      這座碑文上寫:文化為國家之命脈,國家之所以興也系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實系於學矣。學識遠見之士知立國之本……
      莘莘學子最想知道的還是哈佛何以有如此的魔力。據介紹,在哈佛將近兩萬名學生中,本科生為6600名左右,研究生達到12000名,是本科生的兩倍。哈佛大學是一家以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然而,哈佛大學仍然非常重視本科教育,專門培養本科生的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還是哈佛教育中的重點。而哈佛所推崇的本科“通才教育”更是聞名遐邇。為此,許多學者傾向于將培養本科生的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翻譯成“哈佛自由藝術學院”,更有人把它翻譯成“哈佛博雅學院”。
      “通才教育”是有別於專業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它源于英國,以培養本科生為主,重視人文教育而排斥專業化訓練。學生在校時必須研讀文學、修辭學、哲學、心理學、道德倫理學、歷史、藝術和數學等多種課程,使之具有貴族化的素質和修養,成為社會精英人物。1978年,擔任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的囉索夫斯基又針對學分制所造成的學生選課太隨意的弊病,提出了在本科生中實行"核心課程"的改革方案。如今哈佛的"核心課程"規定,每個本科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32門課才能畢業。這32門課當中,有8門"核心課程"是第一學年的必修課,學生可以在文學藝術、外國文化、歷史、道德倫理、數學和科學等七大領域裏任意選擇。剩下的24門課中,有17門是專業課,7門是其他選修課。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制度,既保證了其"通才教育"的理念,又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度,被?多大學所效仿。
(聯繫常青藤教育Alan:604- 613-9168,[email protected]www.iwestud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