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懷納古今 雍容天成
( 2009-03-26 )



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

      行至北京,很多人都會迷醉在滿溢歷史感和藝術氣息的空氣裏。這裏雖然高樓林立,但是可能你下班路上的某一個轉角你就能看見百年歷史的某個飛簷一角。
      北京的大氣豁然天成,講規矩、善容納。這種氣質得自於它厚重的歷史,那些發生在北京城里的故事,大多濃墨重彩,下筆深重。這裏總是有很多人來尋夢,古時叫“進京”,現在我們稱為“北漂”。走在北京街頭,那些隱約傳來的歌聲鏗鏘有力,讓我們不自覺地走入了北京的記憶中。

      北京是龐大的,它包括了許多城市包容不下的東西,無論是大氣的古老宮殿,還是可親的市井奇趣,都在這個城市裏面可以一一找到,最難能可貴的是,它還聚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先鋒的文化。

胡同和四合院

      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因此 ,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過去北京是由千百萬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對面,平排並列有序地組成的。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間必要留出通道,這就是胡同。
      其實所謂的四合院,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基本格局,但不知為什麼就像跟北京有緣似的,一直是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築。北京現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兩代的遺物,住在四合院裏,就是住在一種歷史感裏,老北京常誇耀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大抵是四合院裏才能找到的陳設。
      一部《梅蘭芳》讓那個在歲月中泛黃的人影又重新清晰起來,我們感慨於歲月的同時,不禁又對當初那個四處飄灑高亢歌聲的年代產生好奇:究竟是什麼可以讓一門藝術如此具有人氣?
      其實,想要瞭解北京,走進北京,即使不懂京劇,他也可以帶給你最純粹的北京映射。穿過表面那些咿咿呀呀的吐詞,伸手一抓被是鏗鏘有力的老北京情懷。
      天橋有橋嗎?有,還不是一般的橋。元朝時,是元大都的南郊。明朝嘉靖年間北京築外城,此地成為外城的中心。那時,天壇、先農壇北牆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是皇帝祭壇必經之路。河上的橋只為天子所走,因此得名“天橋”。上世紀30年代拓寬馬路,拆除橋欄杆後,“天橋”便一點痕跡也沒有了,橋下的河道,就變為後來的東西龍鬚溝。橋雖然沒有了,但是這個地名依然留下。
      天橋是民間藝人的發祥地,北京民間藝術的搖籃。多少曲藝和雜技中的曲種、絕技,如相聲、雙簧、快板,武術中的硬氣功、槓子和車技、空竹等就是在天橋發展起來的。
      天橋曾出現過早、中、晚期三組人稱“八大怪”的二十四個各懷絕技的傑出藝人。早期八大怪,以窮不怕朱紹文和專學各地民間小曲的醋溺高為代表;中期以民國初年的老雲裏飛、花狗熊為代表,晚期以小雲裏飛、焦德海、賽活驢為代表。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像貌奇特、言行怪異,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

昔日工廠今日藝術殿堂
      位於北京東北郊機場路附近大山子地區的“798工廠”如今是北京最著名的藝術社區。它也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具現代藝術氣息的地點之一。2001年開始,各地的藝術家開始集聚798廠,他們以藝術家獨有的眼光發現了此處對從事藝術工作的獨特優勢。他們充分利用原有廠房的風格,稍作裝修和修飾,一變而成為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作空間。
      如今的798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在藝術的層面上了,它在北京深重歷史神秘感的面紗下又掀起小小的一角,露出充滿現代意味的妝容。

嚐嚐京味兒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都到,但是對於北京來說,冰糖葫蘆的意義卻不只於吃,它就像歲月的接力棒,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手上傳遞。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甚至可能代表某種樸素安祥而又不乏歷史感的市井生活。林語堂在一部回憶清末民初北京歷史文化的專著裏,也未能忽略它的存在,仿佛信筆提及:“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聽到小販們叫賣甘美圓潤的凍柿子的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冰糖葫蘆,裹糖的小果,五六個串成一串,染上紅色招徠顧客。”這部書是他後來在大洋彼岸用英文寫作的。可見冰糖葫蘆的造型,已深深鑲嵌進他的記憶裏了。
      烤鴨 但是對於北京的美食,現在人們談論最多也是最為出名的還是烤鴨,其實仔細思考很多人都會心一笑:這也正是因為中西文化的交融合併,才讓烤鴨成為北京名吃的代表。無論從哪里一個方面來看,烤鴨都比較能夠滿足西方人的口味需求。這也正是老北京真正走向世界的例證。
      來北京就會想到烤鴨,吃烤鴨就想到北京,烤鴨儼然成了北京另一個代名詞,但千萬不要想像走在北京街頭會是烤鴨滿街掛的盛況,烤鴨固然名滿天下,想吃也得乖乖到飯館裏等待,但吃到了烤鴨,就會明白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豆汁 豆汁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兒,對它,就如同長沙火宮殿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輕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卻都喜歡喝它,特別是寒冷的冬天裏,配上碟兒細鹹菜絲兒或八寶醬菜,兩碗下肚兒,熱汗淋漓,既治感冒又開胃,別有風味。
      解放前,專有以賣豆汁為生意的小攤販,或挑擔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擺攤,前沿兒圍塊藍布,上邊有白布做的字型大小商標,叫賣時只吆喝:“汁兒,開鍋!”不過,如今再也找不到豆汁的忠實支持者了。



如今,對於年輕一代來說,能夠在四合院里“搖一搖”已顯得夢幻。

昔日工廠,今日藝術殿堂的798藝術區。

京劇是活動的老北京文化,從衣、唱腔、內容上都反映出老北京的影子。圖為著名京劇刀馬旦潘月嬌在傳統劇目《竹林計》中扮演宋軍巾幗將領劉金定。